首页 -> 2007年第5期

为孩子的生命奠基

作者:张 泽




  《窗边的小豆豆》是日本著名女作家黑柳彻子1981年出版的一部自传体代表作品,文中讲述了作者小学时代一段真实的校园故事:刚上一年级的小豆豆因过于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了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真心呵护和科学引导下,一般人眼里行为怪异的小豆豆,逐渐成长为一个聪明可爱的好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发展的基础。
  掩卷沉思,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淘气的小豆豆能够拥有一位智慧的妈妈而庆幸;为巴学园独特的育人环境、创新的育人方法而惊叹;为小林校长高瞻的育人理念、无痕的育人艺术而折服!
  教育,需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小豆豆来到巴学园,小林校长用了整整4个小时倾听一个小姑娘的心里话,她的喜怒哀乐,她的见闻感受,任由小豆豆一股脑儿地倾吐出来。小林校长只是静静地倾听,静静地感受,为孩子的高兴而高兴,为孩子的悲伤而悲伤。
  这是需要一颗教育的耐心,一颗教育的虔诚之心的。小林校长的行为给我们树立了为师的标杆:一位优秀的校长,一位优秀的教师,需要俯下身子,蹲下步子,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孩子,以平等的姿态教育孩子,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里想法。让孩子的悲欢在教师的心中流淌,让孩子的喜怒在教师的脸上呈现。教师则应适时给予孩子温暖的慰藉,抑或绵绵的祝福,与孩子一起分享快乐,一起分担苦忧。这样的教育,才是快乐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教育,需要了解孩子的需求。为了让学校的育人环境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征,巴学园的教室不是常见的楼房,而是一辆辆电车。电车的长椅子被拆下来换成了孩子的桌椅;司机的座位变成了悬挂黑板的地方;电车的行李网架成了孩子们放置书包的地方;老师的办公室也在电车里,以便于师生沟通。孩子们在电车教室里学习,就像坐在电车上旅行,充满了快乐的笑声,溢满了幸福的笑脸。基于孩子的需求,基于育人的需要,让温馨的教室成为孩子思维的运动场,让和谐的校园成为孩子成长的加油站。
  教育,需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巴学园没有校歌,不是校长没有谱曲创作,而是孩子们不喜欢,孩子们认为巴学园的校歌过于简单,便不肯接受。校长知道后只是露出遗憾的神情,却没有指责,也没有生气,而是用黑板擦轻轻地擦掉五线谱。因为,小林校长认为孩子们不喜欢校歌,不如彻底放弃。违背孩子意愿的事,小林校长是不会做的。因此,在巴学园,孩子们可以从喜欢的科目开始一天的学习任务。
  教育,需要关爱孩子的身心。为了让孩子们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小林校长要求孩子们每天的饭盒里都要有“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每天饭前,校长和夫人都亲自检查孩子们的饭菜,如果哪个孩子只带来一种菜,校长夫人会给孩子们夹一份“海的味道”或“山的味道”搭配,以均衡孩子的营养结构,避免孩子营养失衡。为了摆脱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小林校长特别设计了适合孩子们的运动项目,让他们在运动会上各展风采,重塑信心。
  教育,需要解放孩子的手脚。学园的孩子是幸福的,他们可以和老师一起出去散步,一道旅行,一块扮妖怪试胆量;可以开展夏令营,进行野炊活动;可以饭前唱唱歌,睡前讲故事;可以请种庄稼的老农当“旱田教师”,教孩子们认识植物,种植花草……孩子们没有书本知识的禁锢,没有题海战术的束缚,没有死记硬背的无奈……
  巴学园的孩子们,学习是那么自由自在,生活是那么快乐开心。中国的孩子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需要上“恼人”的补习班,做一本又一本的练习题,踢一会儿足球便会遭到家长责备,读一下课外书要被训斥为不务正业,看一下电视节目必须偷偷摸摸的……长此以往,中国的孩子创新思维弱化了,实践能力退化了,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一只小小鸟,任其怎么飞也飞不高!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提出通过“六大解放”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可是,我们的老师解放孩子们的手脚了吗?我们的家长解放孩子们的口鼻了吗?我们学校解放孩子们的空间和时间了吗?
  让教师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选择、关爱孩子的身心、解放孩子的手脚吧!毕竟,教育是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精神支撑,是为孩子们的生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
  (摘自《新思考网》)
  
  栏目编辑兰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