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如何把握小学生作文思维训练的度

作者:杨勤珍




  小学生怕写作文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小学生写作文,大多不会下笔,感觉无话可说,文章千篇一面,缺少个性,并且学生写作不是表达对生活的直接体验和感悟,而是生搬硬套或随意编造,以至出现抄袭、请别人代写等。小学生作文难,有作文本身语文综合性强的特点决定的,但也有长期来老师不善对学生进行作文思维教学训练所造成的。对此,笔者就小学生作文思维训练度的问题谈点个人的想法。
  这里所说的小学生作文思维的度,笔者个人的理解是指小学生写作的坡度、广度、深度和维度。
  
  一、写作坡度,讲究写作思维的渐进性
  
  何谓小学生写作思维的坡度,即是根据小学生初始写作的思维特点,对学生进行根据感性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的思考问题,构思文章。在学生作文起步阶段,应是思考一些一般的表面的事物,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当学生的写作积累或是感性认识上升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再将学生的思维训练提高到理性认识的阶段。为此,应为学生作文设计阶梯训练,培养学生作文自信心,产生积极愉快的作文感受和体验。
  如以三年级上写“做贺卡“这篇作文训练时,可先指导学生学例文,理清文章脉络,明确为谁做贺卡,交代做贺卡的一般材料、工具以及主要的操作步骤。老师示范制作贺卡时,引导学生按照“开始、接着、然后、最后”四步骤来观察制作贺卡的全过程;观察之后让学生用一系列准确的语言把操作步骤说出来;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做一张贺卡,加深制作“贺卡”的过程印象;最后作文。整个作文训练过程“看—说---做---写”,其实是作文思维训练的渐进过程,这个过程是循规蹈矩的,是由低级到高级的思维过程,是人的感觉器官由浅入深的逻辑的训练过程。经过这一过程系统规范的训练,学生写作掌握了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构思篇章的思维方法,写作的技巧和方法自然孕育在其中。
  为了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思维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教师可改变常规思维方式,有意错误生成写作材料和情景。如:写《画鼻子》这篇作文,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个人头像,却少画一个鼻子。没鼻子的人头像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也就生成了作文教学的新情景,老师把画鼻子的任务交给学生完成,其中又会生出许多的东西,如画得不像的,画得有个性的等等,学生置身于写作活动中,思维活跃,体验真切,自必会有感而发。再叫学生把画鼻子的过程写下来,学生作文就感到轻松。
  教师有意错误生成写作的新材料和情景,也是对学生常规思维的创新。思维方式得到改变,思维质量得到提升,其实也是作文训练坡度从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过渡。
  
  二、写作广度,强调写作思维的发散性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收集了一些材料,写作时一般会根据收集到的材料作文,但大多数学生作文只会就事论事,写得很简单。对此,就要对学生作文进行思维的发散训练,要教会学生如何把看到的、想到的事物放大。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尽可能把对写作材料与其它相应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所谓“一点水能反射太阳的光芒“指的就是这个道理。有时候,一件小事孤零零地看,是很不起眼的,当如果把它和事情的大背景联系起来,作文的意蕴就开拓了。
   如指导学生写“逛商店”一文时,写商店里设施先进,商品琳琅满目,人流如潮,这些都是必要的交代。但如果能抓住顾客花上几千元买一台大彩电已不是稀罕事时,可引导学生从小见大的去思考和写,学生就会把商场的变化和人们的购物与社会经济改革,市场流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联系在一起,这样写文章的宽度就大不一样了,内容也就丰富了,也就不再就事论事了。如此拓展学生的写作思维训练,学生就不再为作文无话可说,无事所写而烦恼了。
  
  三、写作深度,发挥写作思维的独创性
  
  小学生作文深度是学生最难突破的,要把一件事写得深刻确实不容易。有些作文材料,如活动类的,学生人人参加,感受的共性之处比较多,如不加以启发,按部就班地写过程,势必是一种模式。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掘材料,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反映生活,去抓住某一点,从作文的表面写到作文的实质。
   如学生写参与活动的文章,一般写法先写为何要搞这个活动,接着写活动过程,最后写个人体会。这样写,在写作的开始阶段为训练学生把事情的完整过程写清楚是可以的,但学生一旦掌握了写完整的事物过程的方法后就不能再继续这样写的了,就要引导学生按照个人的思考,启发学生仔细想想活动中的细节,力求另辟蹊径,求异寻新,写出与众不同的内容和立意,把文章写深。以学生写参与“手拉手,献爱心”义卖活动为例,可引导学生从活动开展的意义入手,联系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表现写参与者的活动态度和活动体验,就可以把文章写得生动深刻,学生还可以根据个人的理解,把同样的活动写成不同的文章。学生作文既会丰富多彩,灵活多样,也会写出新意。
  
  四、写作维度,拓展写作思维的多向性
  
  在一般情况下,老师给学生提供的作文题材是一致的,如何给材料一样的文章以不同的表现手法,是训练学生作文思维多向性的方式之一。采用不同的写作形式,可以百花齐放,殊途同归。当小学生的作文训练到了小学作文高级阶段时可尝试着进行不同的作文的表现形式写作训练。
  如老师组织学生开展慰问活动,可事先作好活动内容的交代,要同学们做好活动的准备,慰问的方式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做不同的准备。根据活动的内容,允许学生按学习过的文章的写作方式进行不同表达。一次,笔者组织学生慰问一生病的同学,大家按照各自的喜好,把活动内容搞得五花八门,形式多彩。作文时,各自选择文章的表达方式,同样的一件事情,却写出了不同的文章。有把自己想说的话或表演的节目录在磁带上的,有以歌唱的形式向同学问好的,有把要慰问的话以诗歌方式朗颂的,有把要鼓励的话写成赠言的……,这是个极生动的丰富的写作材料,教师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索实践,各显神通。慰问文章的表现形式因学生的慰问方式不同而各式各样,有以写人的,有以叙事的,有直叙倒叙的,有边叙边议的,有采访报道的,文章真实、亲切、生动、活泼。
  把握好学生作文的度的训练,使作文教学与学生的丰富生活联系在一起,从中溶入思维能力训练,打开了学生写作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在实践中尝到了写作的甜头和成功的喜悦,把自己碰到的新鲜事,触发的新感受,自觉的写下来,就能变学生作文“要我写”为“我要写”,作文教学的度的训练和过渡就能顺利完成,小学生的作文教学才能进入到一个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