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老师,请你关注“教室边缘”
作者:余从泗
但是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却看到一个延续至今而且是普遍存在的不公平现象:教师安排座位不是依据学生的身高、视力等因素,而是把“优等生”、有望升学的学生安排在教室中间靠前的几排,“差生”则分布在“教室的边缘”。这种座位的编排无形中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坐在“黄金地段”的“优生”无疑是班上的“贵族”,坐在“教室边缘”的“差生”自然地沦为“贫民”。在这样的环境中,“优生”必然产生优越感,而“差生”则自卑、自暴自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仇视“优生”。“差生”和“优生”之间矛盾冲突不断,师生之间隔膜很深,整个班级呈现不和谐的局面。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学校也提出了“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的口号,而“和谐校园”的形成离不开一个个和谐班级的创建。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怎样才能消除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促成班级和谐气氛的形成呢?
一、教师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前不久,北京师范大学在北京、安徽、甘肃、浙江等地进行师德现状调查,在开放题“老师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你从老师那里获益最多的是什么?你对老师有那些希望?”的回答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一视同仁”。无独有偶,上海师大曾经对4500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有84%的被调查者认为“公正”是“教师工作重要的职业品质”;92%的认为“偏私和不公正”是最不能原谅的教师品质缺陷。而现实生活中,教师对“差生”漠视甚至歧视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这种教育的不公必然会导致师生之间心理或行为上的冲突,出现不和谐的现象。 构建和谐班级,融洽师生关系,首先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教与学的关系既是一种制度性的授受关系,也是一种人格上完全平等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不仅是“师徒”关系,更应该是朋友关系。其次要在教学中做到公平、公正,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作到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不以个人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消除在课堂提问、座位安排、作业批改、班级活动安排和所犯错误的处理等方面歧视性做法。
为了尊重和保护儿童的权利,1959年第14届联合国通过了第一个关于保护儿童权利的国际性条约——《儿童权利宣言》。联合国儿童权利委员会副主席汉姆柏格对《儿童权利公约》基本精神的四个原则作了具体的说明,其中对“无歧视性原则”的说明是,所有儿童都应当受到平等的对待,不应受到任何歧视或忽视。可见,将儿童视为平等的人格主体予以尊重是当今世界普遍性要求之一,我们也可以把教师对学生的歧视和忽视看作是对儿童权利的一种践踏。在一个部分学生的权利遭到践踏的集体中,“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就成了一句空喊的口号。
二、教师要给予“教室边缘”更多的关注
构建和谐班级,仅有对学生的一视同仁是不够的。由于那些“差生”长期生活在“教室边缘”,他们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歧视和忽视太深、太久,他们一直背着沉重的包袱在艰难地爬行,他们总是用怀疑甚至敌视的目光看着老师、同学和整个社会,他们的心灵已伤痕累累。要想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消除他们心中的“仇恨”,帮助他们扬起生命的风帆,教师必须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第一,教师要在学习生活上给予他们更多的照顾。在座位的编排上,不仅要考虑身高、视力等因素,还要考虑怎样安排更有利于他们的发展;在批改作业时要格外认真、仔细,要巧妙的运用批语鼓励他们;在课堂提问时,要有意识的设计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不能把眼光仅仅盯在少数“优生”身上;在开展班务活动时,要有意识的给他们搭建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找回自信、获得成功;在生活上,要问寒问暖,对家庭困难的学生要想办法给予帮助。
第二,教师要不断的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而这些长期被冷落、被忽视的学生更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教师的理解和赏识。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抓住一切机会,利用各种方式表扬他们,也许你的一段批语、一句表扬的话、一次点头、一个微笑就能燃起他们的希望。中国有句俗话:“好言一句三冬暖”,青少年学生血气方刚,自我意识、自尊心理尤为强烈,教师要善于发掘出蕴藏在他们身上独特的潜能,并加以鼓励,在赏识的氛围中使其得到发扬光大。
第三,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据说盘圭禅师是一位诲人不倦的禅宗良师。有一次他的弟子行窃,其他弟子要求盘圭禅师把此人逐出,但盘圭没有理会。不久之后,那弟子恶习难改,再偷窃,众徒再度请求盘圭惩治他,哪知盘圭依然不予发落。众徒十分不满,联合写了一张陈情书,表示若不将窃贼开除,就集体离开。盘圭把弟子召集起来,对他们说:“你们都是明智的人,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只要你们高兴,到什么地方去学都可以。但是这位兄弟甚至连是非都分不清,如果我不教他,谁来教他?我要把他留在这里,即使你们全部离开也一样。”听了禅师的话,热泪从那位偷窃者的眼中涌出,涤净了他的心灵。从此偷窃的冲动如烟消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待问题学生我们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批评、惩罚来代替耐心的教育,而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予以适当的宽容,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要站在对社会、对学生前途负责的高度来对待“问题学生”,像盘圭禅师那样,时刻想到“如果我不教他,谁来教他?”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强。”宽容是爱的甘露、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激励、是一种仁慈、是转化“问题学生”的一剂良药。教师要学会宽容、善待错误,当学生错误时,不是大声呵斥,也不是漠然置之,而是小心翼翼地呵护他们的情感,热情地鼓励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想法,真诚地帮助他们寻找错误的原因,并加以引导,耐心地等待他们的觉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三、正确评价每一位学生,消除学生之间的鸿沟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教育简单庸俗地理解为帮助学生考高分。能教出高分学生的老师就是“优秀教师”,能考高分的学生就是“优生”。如果某个学生考试成绩不好,即使他有很多的长处也会被“一票否决”。用这种方式和标准去评价学生,必然把学生划分成“差生”和“优生”两个阵营。教师为了能教出高分的学生,为了保全自己“优秀教师”的荣誉,自然会把更多的爱给予“优生”,而把“差生”冷落在“教室的边缘”。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全面的而不是单一的,应该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应该着眼于未来而不能只看眼前。教师在评价学生之前,要全面了解每个学生,对每位学生的长处和缺点要了如指掌,要认识到在每个学生身上都能找到闪光点,只有优点没有缺点和只有缺点没有优点的学生都是不存在的。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首先要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然后巧妙的指出其存在的不足,用激励的语言鼓励他们正视现实、勇于改正错误。这样评价的结果,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独特的闪光点也有错误和缺点,学生觉得评价真实合理、易于接受,也会自觉地改正错误。更重要的是,这种评价不会用一个标准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类型,在他们的脸上贴上不同的标签。这样就可以消除学生之间因为分数的差别而产生的鸿沟,同学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有利于班级和谐气氛的形成。
肖川教授说:“学校教育不仅应该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终身幸福负责,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创造一种安全、愉快与和谐的学习环境,保持一个充满赞扬和肯定的环境,使学生感到安全,受到鼓励,得到尊重。”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成长环境?我们的所作所为对每个孩子公平吗?假如被冷落在教室边缘的是你或者是你的孩子,你的心里好受吗?
请给予“教室边缘”这个被遗忘的角落以特别的关注吧!因为这个群体更需要我们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