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语段分析中常见术语举例
作者:钱宝成
伏笔:在前面作次要的叙述,为后者作重要的描述作准备,即文章里前段为后段埋伏的线索。如:
敬爱的周总理少年时读书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信念。
在周总理的人生生涯中,他一直在为中华之崛起而顽强拼搏,从井岗山斗争到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几十年里,他总是从革命的大局出发,操劳着党和国家的大事,里里外外一把手,充当着“一棵大树”不肯倒,新中国的诞生、成长、发展、崛起都有他的辛劳。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在中外世人面前作出了光辉的楷模。
不难看出,贯穿上面语段的线索是: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发奋读书,顽强工作,不懈斗争,不辞辛劳,为中国人民以至世界人民缅怀。语段前面的叙述为后面的描述作了伏笔。
铺垫:
前面的叙述与后面的内容相照应。由于作者对情节的发展事先作了铺垫,因而后来发生的故事并不使读者感到突然。如
夜深了,秦奋同学还没有休息。他默默地用笔在本子上勾画着。
……
学期结束的统一考试中,秦奋以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名列初二年级第一。学校的老师、同学都向他投以羡慕的目光。
秦奋同学勤奋刻苦地学习,终于有了回报。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名列初二年级第一。这让我们明白这是在情理之中的,这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最好验证。前面的叙述与后面的内容相照应。
衬托(正面衬托、反面衬托):
为了使事物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如:
2006多哈亚运会上,100米跳栏的中国运动员刘翔和他的队友在竞赛场上咬着牙关,凭着拼劲儿和良好的心态、竞赛技巧,越过了一道道栏杆,始终跑在队伍的第一、第二的位置,参加这个项目的其他国家的运动员尽管拼命追赶,还是没赶上。最后。刘翔他们同样以第一、第二的位置冲线。刘翔赢得了这个项目的冠军,获得了金牌,且打破了亚运会纪录,他的队友赢得了第二,获得了银牌。此时此刻,运动场上以至全世界一片欢腾。
100米跳栏比赛,中国运动员获得了金牌、银牌,是好样儿的。刘翔的队友拿了银牌,可刘翔比队友还强,获得了金牌,且打破了的亚运会纪录。这是正面衬托,其他国家的运动员尽管拼命追赶,还是没赶上。是反面衬托。
烘托: (与衬托有时同义,有时有区别)
写作时先侧面描写,然后引出主题,使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如: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孩子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这里的雪景描写,让读者明白:在皑皑雪夜,冰天雪地,象朱丹和那孩子方阵的中国人没有忘记南京大屠杀中国人曾经受过的耻辱,他们自发地来南京大屠杀的石碑,纪念那些曾经死难的同胞,正表现他们是有觉悟,有志气的中国的新一代。这里的雪景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又如:
这一望无际的空旷之中没有花香,没有鸟语,只有点缀其间的簇簇芦苇在秋风之中诉说着它们苍凉的妩媚,就连不时掠空的鸥鸟也是静静的,不出声响。这里的景物描写,从侧面烘托出红海滩周围环境的宁静。
呼应:
一呼一应,互相联系与照应,或前后呼应或遥相呼应。如:
中国散文家、诗人朱自清的《背影》的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余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结尾: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大马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这里作者前后呼应,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浓浓思念之情
过渡:
事物由一个阶段或一种状态逐渐发展变化而转入另一个阶段或另一种状态。在写作时,使文章的内容由一个方面转人另一个方面,使其承上启下,衔接自然而不感到突然。文章的过渡,有时是一句话或一小节。如:
吴功正先生的游记《阿里山纪行》在第一段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转入第二段写游览阿里山经过只用了一个反问句:“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北?”就自然转入下文。
卞毓麟等著的《不知道的世界》里文章《叫三声夸克》的第二小节:物理学家在研究物质结构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个类似的问题:最里面是什么?这一节承接上文,引出说明的话题。
概括:
简单扼要地把事物、问题的共同点归结在一起,要求语言简洁不罗嗦,不是把原有的内容重复一遍。如:
给大家说一条消息:三毛来电,要奶奶稍微准备一下。明天到城里住一阵子。这下可叫奶奶犯愁了:我这把年纪还到城里住?这大车小车许许多,安全吗?这东西南北辨不出,往哪里跑?那些电器不会使,怎么办?成天蹲在城里吃闲饭……一点儿不习惯。一句话,我不能去城里。第二天,三毛还是用车子把奶奶接到城里了。三毛派来奶奶的重孙女(放假在家),让她伺候奶奶。这下,奶奶心里乐开了花。
阅读上面短文,回答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条消息。
2.奶奶犯愁的缘由: (每一理由不超过5个字)
3.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四个字)
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条消息是:三毛接奶奶到城里住
奶奶犯愁的理由:1.年纪大2.不安全3.不辨方向4.不会使电器5.不愿吃闲饭
表达的主题是:尊敬老人。
对照:
互相对比参照。如:
班级主题会上,“抢答题”这一项的得分:一组得35分;二组得60分;三组得45分;四组得80分。
通过各组得分多少对比,可见各组同学的参与意识、思维快慢、答题技巧有别。
手法:
(这里只说)艺术品或文学作品的技巧。像白描手法、象征手法、夸张手法、拟人手法、对比手法、衬托手法、第一人称手法,等等。如:
《宴子使楚》一文中,楚王以大国、强国自居,自作聪明,妄图侮辱宴子,渐而侮辱齐国。然而,以弱国、小国的使者出使齐国的宴子,见机行事,巧用类比法有礼有节地批驳了楚王对齐人的诬蔑,使自作聪明的楚王不能解释被缚者入楚为盗的原因,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我解嘲,低头认输。楚王的自作聪明和宴子的机智敏辩,对比鲜明,以反衬正,艺术效果明显。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说明方法这三种概念,顺便提一下。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说明方法三种概念有些同学刚刚接触时难能分清,可以通过记忆熟知的同一种类概念来区别记忆它们,有顺口溜:表达记(记叙)议(议论)抒(抒情)描(描写)说(说明),修辞排比不会错,说明方法比方多。请看下面一篇短文。
初三(1)班班主任对该班20个走读同学晚自习情况进行了调查、综合分析:学习勤奋的占20%,他们是好苗苗;能完成老师布置家庭作业的占60%,他们是好羊羊;只能完成家庭作业一半的占10%,他们是浪荡子;不能完成家庭作业的占10%,他们是懒惰虫。班主任通报情况后,要求同学们学习先进,克服不足,力求全班一盘棋,人人争取新进步,并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勉励同学们。
阅读上面短文,分别说出文中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说明方法。
就全文来说主要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同时还有说明,在“分析”后带下画线的句子。议论,“他们是好苗苗”、“他们是好羊羊”、“他们是浪荡子”、“他们是懒惰虫”。
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他们是好苗苗”、“他们是好羊羊”、“他们是浪荡子”、“他们是懒惰虫”;引用和对偶:“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其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不难看出,有:列数字(20、20%、60%、10%)、举例子(学习勤奋的、能完成家庭作业的等)、分类别(把20个走读同学分成四类)打比方(把学生比作“苗苗”、“羊羊”等等)作引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说一点儿题外话:阅读他人的文章,思索其中的内容,琢磨内在联系,领悟写作技巧,往往能体会作者的匠心。让我们在阅读理解上多下点功夫,一定能收获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