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点亮学生心中的一明灯

作者:纪拥军




  中学语文教改,已经讨论过许多年了,有些方面也开始初见成效。但就笔者所见,中学语文教学上所存在的“少、慢、差、费”的现象没有根本的改变。之所以如此,笔者以为是因为为什么而教的问题,即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什么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看的能力,塑造学生的健康的心理品格,开发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一点,虽然谁也不能否认,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许多语文教师对它没有明确的认识,即使能够有些认识,也不会身体力行地去为之而奋斗。这是由目前的不科学的考试制度和命题方式,特别是一些学校的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为标准来考核语文教师的不合理制度所造成的。有些学校过分地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每月考试一次甚至两次,学生的分数高不高,就是教师的教学效果好不好,并且,直接与教师的奖金、职称甚至聘任挂钩。语文教师谁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谁也不能不考虑这些问题。因此,为了使学生考出好分数,使自己的“教学效果”突出,不少的语文教师被迫忽视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违背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变得急功近利起来。据笔者所知,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最多见的是两种课型:填鸭式的讲授课和题海式的训练课。这两种课型之所以特别得到一些老师的偏爱,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它对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确实有立竿见影的作用。其实,在目前的这种考试制度和命题方式下,学生考试的分数高,是不是就真的语文素质好、能力强,是不是就真的语文教师的教学效果显著,这是无需讨论的了。
  而以上这两种课型的危害性也是非常明显的。首先,它使语文课丧失了语文学科的最独特、最基本的特性——文学性,使它“没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源泉”,故而“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语),就不可能有学生语文水平的真正提高。而且,本应是趣味无穷、气氛活跃的语文课,就成了死气沉沉的“一言堂”。语文课上,看课外书的学生有之,做其它作业的学生有之,打瞌睡的学生有之,逐渐地,学生的爱文学、爱语文的“天性”就被扼杀了。
  要改变师生互为工具化的教学模式,笔者的浅见,以为主要是靠三个方面的努力:一是作为决定考试制度和命题方式的专家、学者们要进行更多的、更新的探索,找到更为科学的考试制度和命题方式;二是作为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应该探索出更为合理的对教师的考核制度,特别是各中学的校长,更应有一个合适的衡量教师能力水平和工作态度的标准;三是作为语文教师个人,当然不可能没有功利思想,但应该不能太急功近利,不能把自己看作是学生的工具,更不能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工具,师生双方都应该是活生生的人。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笔者以为,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首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设法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语文课。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教学的艺术就是要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能否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应该是衡量你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是否能胜任语文教学工作的最基本的条件。有一项调查表明,70%以上的学生都是对文学非常有兴趣的,50%以上的学生都是喜欢语文学科的,而现实是喜欢语文课的学生却不到30%。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当前的许多语文教师把语文课上成了只注重知识讲授的政治课、历史课?、天文地理课或者其它的什么课,而忽视了语文课中最让学生感兴趣的文学性。
  “文学是一切教育、一切艺术,尤其是初级教育的基础,应当加以特别注意”(别林斯基语)。“文学就是人学”,文学性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至关重要的。所谓人文精神就是要反对把人当作一个东西,当作一件工具,人本身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生命,它要求尊重人的需要、情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是要使学生有真挚的充满人性的品格,有血性和做人的良心,有同情和怜悯。就是要教给学生审美体验,什么是美,什么是高尚。人文教育的目标是关怀人生的终极意义,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如果一堂语文课,教师能运用对话、启发等等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体会到了什么是美的,什么是高尚的,使他情不自禁地表现出自己的感情,或欢喜,或痛恨,或激动,或同情,那么就充分表现出了文学性,也就使语文成为了真正的人文教育,学生就不会不喜欢这样的语文课。
  其次,要让读和写的训练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关于这一点,朱自清先生早已有许多专门的论述。读的能力无疑是语文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故而,语文训练中最重要的训练项目应该是读的训练,而不是现在所盛行的做题目、做卷子。一位教了40年中学语文的老教师曾痛心地说:现在有些学生已经根本不会读书了,单个的字他还能认得清楚,可是几个字连成一个句子,他就不能很顺畅地读出来了。可见问题的严重性。这些学生不能顺畅地读出一个句子,其根本原因是缺乏“语感”,而“语感”为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甚至写进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大纲。学生的“语感”,一方面是靠教师传染,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靠自己的读书训练来养成,而读书训练恰好是当前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因此,笔者以为,当前语文教学的要务,就是要使学生回到以读书为本中去。
  写的训练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基本训练,它以读的训练为前提和基础,同时又是读的训练的发展和提高。关于写的训练,朱自清先生主张应当要有“切近的目标”,并明确指出,“中学生的写作训练该拿报纸上和一般杂志上的文字作切近的目标,特别是报纸上的文字……”这些见解,今天对我们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至于联系读和写的训练的当然是思维的训练了。在这所有的训练中,教师的作用就是指导和引导,而不是包办。是该改变以为讲得很少或者不讲似乎就不是上课的旧观念了。
  当一名真正合格的语文教师,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毕生追求。笔者已经在这条道路上并不顺畅地走过十个春秋了,而且还要继续走下去。十年来,最深切的体会是,当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要对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的学生负责任,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的,“教师得先肯负责,才能谈到循循善诱,师生合作”,也只有肯负责,才可以体会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乐趣,才不至于“身在曹营心在汉”。负责任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认认真真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也不只是好好地对待自己的学生,还应该注意在教学中减少一点功利性,特别不能急功近利。还有一点,一直以来,人们都说“老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学生)”。而且,一直以来,社会上也要求老师做蜡烛,去照亮学生。其实,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盏明灯,在他自己的人生旅途中,他无需老师总是代庖来给他照亮。因此,笔者以为,如果一定要说老师是蜡烛或者是什么其它的工具的话,还不如说老师就是一只打火机。学生要靠老师来点亮他心中的明灯,然后他自己照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