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课程意识:教师何为
作者:谢云天
拥有课程主体意识和课程资源意识。在课程意识“由他转我”的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转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新课程三维目标,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学生需要及社会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课程设计,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
三、反思:融通“你-我-他”的课程意识
古语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如此,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在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一系列的实践过程中,应树立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加强反思性实践,使反思由自发走向自觉,由主观走向客观,最终成为教师生命主体的一部分。
反思是为了更好地实践,二者结合为反思性实践。反思性实践是针对情境的洞察(同情境的对话),文化涵义的发现、享受及其创造性建构(文化实践)的学习,是构筑个别关系与群体关系(社会实践)的沟通过程,是以活动过程的反省与经验的反思(实践性认识)诸原理为基础的实践的样式。这种研究活动,是对自我教育理念的辩证否定。教师在知晓“他”的课程意识、提升“我”的课程意识的过程中离不开反思。通过反思,课程意识逐步明确,通过反思,不断融通“你-我-他”的课程意识。在这里,“你”是与“甲教师”共生的“乙教师”,是同一战壕里彼此之间的“你”。虽然刚开始时“你”、“我”不同,“他”在其外,但经过反思,经过融通,“你”、“我”相长,“他”蕴其中。
过去,我们重视的是教师的工具性反思,反思的是“怎么做”,即对如何提高教学能力、如何改进教学方法等问题进行思考。现在,我们提倡的是教师的价值性反思,反思的是“为什么”,即思考课程对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的意味与价值。教师要对课程的合理性基础与前提进行思考,就必须问新课程改革在学生成长、实现完满人生中的价值与意义。
反思的方式有多种,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首先,加强叙事;凸显意识。叙事是在教师的故事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教师故事与教师研究的结合体,它不仅是教师探究的一种形式,而且是教师参与课程与教学的推动力。所叙之事可以是群体之事,也可以是个体之事;可以是自己之事,也可以是他人之事;可以是课堂之事,也可以是课外之事。为了更加有效地把课程意识转化为课程行为(或者说课程实践),教师应当加强叙事研究,建构起一座连通意识与行为、主观与客观的桥梁。通过定期与不定期、完整与非完整的叙事,教师可以意识到课程教学中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教育内涵。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在“我”与“你”、“他”的融通过程中,教师记录着所做、所看、所听及所想。
其次,剖析榜样,我中有他。在中外历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教育家、教学论专家以及课程论专家,在当代中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也有一大批名师和教学能手得以成长。他们的成长过程无一不表现了反思的价值与意义。教师在对这些榜样学习的基础上剖析他们,思考他们“何以成就”、“以何成就”、“成就如何”等问题,为自己提供充足的教育教学思想库。在这些思想中,充满着大量的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这些智慧体现了教育事业价值的广博和丰富。如果教师促使自己全方位地介入“他”的智慧,融入“我”的智慧,便能很好地实现我中有他、他中有我。
再次,自我诘难,成就人生。一方面,为了深刻理解教育教学的本质、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师必须对自己已有行为和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责问自己“过去为何”、“现在为何”、“将来为何”等问题。另一方面,为了更宽泛地提高自身素质和生命质量,教师必须认真检讨自己的言行,思考自己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是否表现了足够的勇气、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情感,是否表现了敏锐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力、过人的记忆力、快速的反应力,是否有爱心、耐心、信心、热心,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无一不体现着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知识观、评价观等观念,更表达着教师的生命智慧。
当然,以上列举的三种反思方式并不能囊括所有,我们只是以点而窥全貌。教师可以在感悟、实践、反思的交织之中,在知晓“他”的课程意识、提升“我”的课程意识、融通“你-我-他”的课程意识的动态过程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智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