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家长帮孩子打架的背后
作者:邹兴平
家长为孩子间的争执而打架斗殴,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侵犯了他人的生命健康权,危害了公共安全,家长不会教育自己的孩子,还参与违法犯罪,这是家长愚昧无知,在教孩子违法犯罪。
此案例从现象上看是学生家长间的暴力案件,透过现象看实质,是家长存在对孩子教育的误区。
误区一:溺爱孩子。国家计生委调查数据显示,全国累计出生的独生子女已达9000万。为数不少的独生子女被长辈视为“小太阳”、“小皇帝”,家中的一切都围着他们转,使他们处于养尊处优的状态。许多孩子养成了狭隘、自私、偏激、以我为中心、经不起挫折、自以为是等一些不良习气。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在谈到中国的教育时,觉得问题很大的不是孩子们是否能够学好科学、学好电脑、学好英语,因为他们现在这些方面的条件都胜于上一代。他担心的是整个环境养成他们的“自我中心”。如果对孩子只是一味的迁就、溺爱,数十年后,数以千万计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公民,又将如何与人共事、承担起社会责任?
误区二:教育学生是学校老师的事。有些学生长期没有父母管教,一出校门就去上网、偷盗、诈骗、回到别的学生家中生活。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认为孩子交给了学校就是学校的事,不尽父母教育的义务和责任。
误区三:人才观的误区。社会上存在一种片面的人才观念,只要孩子的成绩好,不管孩子的德行如何。全国著名教育专家、“知心姐姐”栏目主持人卢勤给了老师、家长们的六句忠告:成人比成功重要、成长比成绩重要、经历比名次重要、付出比给予重要、对话比对抗重要、激励比指责重要。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仍然具备动物的本能,在失去管理时,就可能表现出惰性、兽性等本能行为,出现危害事件。如何教育孩子呢?首先要求父母做好表率,教育管理好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在模仿父母的所有行为,父母的一些好的行为和不良行为就被孩子潜移默化地模仿而学会了,只是有些行为还未学会。其次是家长要与学校老师加强联系,监管到孩子的所有时间和行为,及时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和习惯,使孩子成为一个有理智的社会人!
误区四:减负的误区。长期以来,学生的课业负担、心理负担确实很重,学生的身心深受其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非常必要。但“减负”所要减去的是过重的、不合理的负担,而不是什么负担都没有。不同年龄的学生应该具有与其身心发展大致相当的学习负担。笔者认为,学习负担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有个度的区分,小学讲愉快,初中讲勤奋,高中讲刻苦,大学讲拼搏,各学段要有各学段的要求,笼而统之讲“减负”,很容易产生误解。在实施“减负”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提高承载学习负担的能力。一个完全不能承担学习压力的人,今后恐怕也很难承担社会的压力。
减负还必须处理好作业与“减负”的关系。除文化课应有的书面作业外,学健体的作业,学劳动的作业,学审美的作业等都需要。几个孩子在一起玩,良好的合作和思想交流.这是学做人的作业;观看适合的影初节目,既是德育作业,又是美育作业;小发明、小制作、小饲养等,既是实践性作业,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业。这些作业不仅不能减,还要增加,在限制学生课业的数量负担,协调各学科的课业负担的同时,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的不同,增加作业的个性与可选择性。一个学生的德育水平、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课堂以外培养出来的。教育学生并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责任,而是全社会的责任。特别是民族传统教育、家庭美德教育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完全靠学校教育是解决不好的,家长的一言一行、社会人群的一举一动、影视传媒的炒作宣传,学生本人对社会实践的认知,等等,都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教育学生,学校和教师当然是主力,但是家长和社会,也都负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责任。因此,我们既要加强课堂教育,注重不断提升课堂教育的质量,也要充分利用社会现有资源,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素质教育的整体合力。比如,在德育教育上,可以通过让学生到社区、社会福利院做义务工,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方式,培养爱心和社会责任感,这远比课堂上的枯燥说教管用得多。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来跟踪检查家长的人品道德,以此作为学生道德分的组成部分;建立家长和学生一起学习的相关制度,保证学生在家中学习不受干扰,家长的形象不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影视传媒、大众游戏软件、校园周边文化的管理,以减少对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在影视产品的选择上,既要没有粗制滥造,也没有空洞的说教,但却能让人感到作品的内涵很丰富,剧中的人物很有教养,社会风尚很好,多让学生和家长看些这样的作品,对学生教育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上述误区谈及的虽是学生家长和社会方面的,但对于我们学校和学校的教师来说,同样是不可忽视的,理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