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师生共同阅读的几点体会
作者:苏启平
一、做好共同阅读前的“思”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传统文化传承者的语文教师,爱读书、会读书历来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不爱阅读的语文教师肯定是不称职的。只有热爱阅读的教师,才能充实自己的课堂,体验学生阅读的甘苦,找到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话题,及时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读物,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我们在师生共同阅读前,不凡自我反思一下:自己的阅读状况如何?读了多少书?读了哪些书?学生的阅读兴趣怎么样?学生在读些什么?必要的话我们还可以进行一次小规模的问卷调查,科学设计问卷,如实统计数据,将结论作为将来师生共同阅读活动的参考依据。
二、落实共同阅读时的“读”
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师大都是在“应试教育”中成长起来的,读中学只是为了升大学,学习的内容不是教科书,就是复习资料,基本上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和能力。参加工作后,推荐给学生的只是那么几本经典。当然,读经典是课外阅读的基本向度,但经典是一个流动的概念。过去的经典,今日就有可能被认为是平庸之作;今日的流行,明天则有可能成为新的经典。目前,每年都有大量的书籍和杂志出版发行,其中适合学生阅读的好书也颇多。遗憾的是,许多教师并不了解,他们给学生开列的阅读书目只是《红楼梦》、《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老头》、《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等。至于90年代以后出版或翻译的书,有的教师可能一本也开不出来,对这些书给予评判及向学生提供指导就更无从谈起。所以推荐给学生的必读书目,教师要先去读。同时,教师的阅读面一定要拓宽,既要读好经典作品,还要关注现当代作品,及时为学生推荐优秀读物;不仅要阅读原著,还要阅读一些相关的评论文章和背景材料,以提高对学生的指导能力。
三、优化共同阅读中的“境”
文化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师生合力打造的“阅读文化”,能对阅读活动的推进产生深刻的影响。“阅读文化”的打造可以从氛围营造、环境布置、活动开展等各个层面进行。一方面要利用新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契机说服学校重视阅读,建议学校按照学生需要配置一定数量的图书。因地制宜,开放图书室、阅览室,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要有“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和素质教育的观念,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使之形成重视读书的良好风气。如教师和学生可以拿出自己喜爱的几本书,在班级建成“小书屋”,再辑录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张贴在墙上,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
四、交流共同阅读后的“悟”
师生在阅读中都有体验和感悟,但由于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差别,他们的感悟和体验是有区别的。因此,师生要及时交流,进行心灵的对话,这不仅有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而且有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充实。教师与一些学生可以结成书友,定期交流阅读情况,这对师生双方的阅读都能产生激励和督促作用。同时我们还可以开展师生读书心得评选、师生读书汇报会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活动中,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自己看作是和学生一样的阅读者,平等的交流各自的意见,容许有不同的声音,让学生畅所欲言,千万不能自以为是,限制学生的思维。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