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语文教学的继承与创新

作者:黄学勤




  新课程并不是对以往教育的全盘否定,它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是一种扬弃,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遵循这个规律的,语文教学同样如此。
  
  一、继承诵读训练,但要注重诵读的熏陶感染作用
  
  在传统教学中,也进行诵读训练,但有时注重的只是形式上的诵读。新课程更重视诵读中的熏陶感染,更重视通过诵读把学生带进美妙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去做心灵的远游,去体会作品中的朦胧之美、空白之美、蕴藉之美。教师的作用就是唤醒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共鸣。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文章的背景;引导学生穿越时空,联想与自己相似的情感经历;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熟悉的生活。诵读时,可范读,可播放著名播音员的朗读录音,可选用训练有素的学生充分准备后诵读,也可以竞赛读、表演读、分角色读。好的诵读,或如小溪潺潺,叮叮咚咚;或如大江澎湃,气势磅礴;或如鸟语花间,亲切柔媚;或如历尽沧桑,平稳舒缓。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妙旨趣。
  
  二、继承启发式教学,但要注重自主学习
  
  传统教学中,我们往往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但实际上往往是设计好的标准答案让学生去接受。新课程中也需要设计问题,但要优化问题的设计,要让学生耳、目、口、脑、手并用,自己去寻找答案,教师则要退居幕后当导演。问题要一问值千金,学生顺着这一问题能深入了解课文的主旨,又能引发自身的探索热情,引发对文本的深入探讨。设计问题切入点要找准,如讲《智取生辰纲》时,可这样设计问题:有人认为杨智不智,你认为呢?在讲《祥林嫂》时,问: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人,你说为什么?在讲《藤野先生》时,问:我为什么敬重一个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在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问:在忧患与安乐之间,你宁愿选择什么等,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上形成一种多元的、充满生气的交流对话。另外,教师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提出适度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学生思维的流向和流程,使学生的思维火化不断燃烧、扩展。
  
  三、继承知识教学,但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说到新课程,有的教师觉得知识教学显得落后,事实上,知识的传授什么时候都是重要的,需要注意的是要树立大语文观念,把语文课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新课程主张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人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人文素质是现实和未来对人的需求,是指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之上,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
  语文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选修课,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基本训练。如:书法、作文、诵读、文学鉴赏、人物评传、文化常识等,或侧重于情感熏陶,或侧重于健康人格的培养,或侧重于审美情趣的引导。可组织读书会、诵读会、演讲会、辩论会、文学社团,通过讲座、读书、讨论、参观、访问、考察等方式积极开展活动,以此为根基,引导学生兼收并蓄,了解和学习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创造学习的人文氛围,使我们的人文教育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语文教学只有树立大语文观,注重继承与创新,才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才是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