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文本:发现之旅
作者:莫国夫
衡量一堂语文课是否精彩,很大程度就看学生的语言、思维是否活跃,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否引发对教学思维产生强烈的冲击。所以,“文本解读”就自然成了当下语文教学最热门的话题,如何尽快“提升文本解读能力”也就自然成了一线教师最为迫切的渴望。
一、发现文本独特的语言现象
读懂文本,首先需要我们发现文本独特的语言现象,领悟文本遣词造句之妙,因为遣词造句是构成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是丰富语言、运用语言最基本的物质凭借和技术手段,是生成语言、发展语言活力的“细胞”;人选教材的课文大都是成名作家的精典之作。且经过反复修改,语言简洁流畅,优美生动,改一个字或少一个词,或者词语顺序的变化,都会影响原文语言整体的和谐及内在的意蕴。所以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字眼、词眼进行适当的变化,可引发学生对语言质量的辨识,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准确性、感悟力得以逐步的提高。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猫》时,抓住一个“蹭”字做文章:
师:能说说“蹭”在这儿的意思吗?
生:是“摩擦”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把“摩擦”一词代入句中读一读,再与原句比一比,体会体会有什么不同?生:用“摩擦”,就没有猫可爱、温柔可亲的感觉了。
师:看来,“蹭”虽然有摩擦的意思,但不仅仅是“摩擦”这么简单。大家再联系上下文细细读这句话,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觉得“蹭”是轻轻地“摩擦”,如果很重的话,老舍爷爷肯定要不高兴了。
生:我觉得这里的“蹭”应该是一种温柔地“摩擦”,因为课文中说“猫高兴的时候,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猫对主人很友好,它用身子擦着老舍爷爷的腿,其实是在和老舍爷爷打招呼呢。
生:我觉得这个“摩擦”还很亲昵。因为我觉得老舍爷爷很喜爱猫,所以猫对他也很友好,他们两个就像好朋友似的,见了面非常亲热。
师:说得真好!你看,猫还“伸出脖子要求给抓痒”呢!同学们,猫这样“轻轻地”、“温柔地”、“亲热地”蹭着老舍爷爷的腿,你要是看见了,会怎么想?。
生:这只猫实在是太可爱了,我也要去养一只。
生:(急切地)我觉得老舍先生和猫已经不是普通的朋友了,你看他们多好,他们感情多深啊!我要是有这样一只猫,真是太幸福了。
师:说得多精彩啊!同学们,一个“蹭”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猫的可爱,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一幅“人爱猫,猫亲人”的动人画面。老舍先生不愧是一位了不起的语言大师!让我们再次来朗读这句话。
很显然,如果没有教师对“蹭”这一语言现象的发现,就不会有学生闪烁灵性的阅读感悟。文本独特的语言现象,它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是促进课堂生成充满智慧灵光的催化剂。
再以《自己去吧》一课为例。很多教师的教学定位都是鼓励孩子遇事主动去尝试。但忽略了文本中鸭妈妈说的“河里水不深,自己去吧。”这句话中的“河里水不深”这一很关键的语言。同样的主题,还有《小马过河》,当小马去问妈妈时,妈妈说:“河里的水不是很浅吗?”,但这句话,也一样很少能引起老师在教学时的足够重视。勇敢和敢于尝试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匮乏的精神。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盲目冒险是非常可怕的。当面临危险时,最大的勇敢就是保护自己。我们的语文教学需要很明晰地向学生传递这样的信息。
二、准确理解文本应有之意
从解释学的角度看,不同的教师和学生对于同样的文本当然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然而,在教学论的意义上文本的解读应当是有定数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决不会是林黛玉一样。语文课的诠释,因教学内容和对象的不同,会有所变化,但也应该有相对确定的、约定俗成的、共同遵守的尺度标准,以约束过度诠释现象的发生。
教师自己对教学文本体验、感悟和解读的深度,将在根本上决定一节课的质量。在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之际,当我们的个性解读和文本的价值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总习惯于以个性解读来取代文本的原始价值,其实质就是我们习惯的单极思维定势在作怪。忽视文本价值的解读与感悟,我们的文化与智慧就成了无源之水。
在古希腊神话中,力大无穷的安泰离开了大地就软弱无力,不堪一击。可以说,文本就是阅读的大地。在教学现场,完全抛开文本语境和应有意义让学生天马行空,各说各的,将使文本自身的生命、情态、气韵消失殆尽。
三、发现文本的偏颇之意
文本的有些思想由于观念落后或者认识不到位,现在看起来不是很合理。孩子学习一些有特殊时代背景的作品,往往会与现在的一些价值取向产生许多矛盾的冲突,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发现,作出相应的策略调整,可能造成学生思想意识的混乱。
如《一夜的工作》,我们在审视这个教材的时候,不免让人疑问,总理的伟大,就在于简朴与勤劳吗?那样的年代,像总理这样的领导比比皆是,为什么要偏偏崇拜他。并且后面所写的“我要向全世界说,这就是我们的总理……”,未免有些空洞。古往今来,一个人的伟大,首先要看他为社会和人民做了哪些实事,人民获得哪些利益。我们教学总理的简朴勤劳时,必需向孩子们适度传递总理的丰功伟绩。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来讨论总理的简朴和勤劳,我们的文本才具有完整的教学意义。
再如《葛洲坝工地夜景》一文描述的是在葛洲坝工地上,工人日以继夜工作的场面,反映的是建设者们为国家建设日夜奋战、辛勤付出的可贵精神。可如果在教授此文时看过这样一篇报道,也许就会产生一些不同的想法:报道讲的是在三峡大坝建设工地上,一位德国的工程主管在夜里巡查工地时,看到有中国工人在开夜工,就毫不留情地批评他们的负责人,要求对方严格按照计划的进度进行施工,不能自作主张地加班加点。负责人辩解:这是为了整个工程着想,他们是为祖国作贡献,不计加班报酬,而且他们的工作很负责,绝对不会影响工程质量。可那位德国人却说:“干了一天,没有得到充分休息,又连夜工作,这样搞法,怎么可能不影响工程质量?”
四、发现文本的时代意义
任何一种历史和文化,任何一种文本和教学方式都会凸显时代特征,都会留下时代的烙印,这是毋庸质疑的。在我们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给予了学生规范的语言训练和厚重的文化熏陶。但也有一些文本存在着一些局限,需要我们用新的眼光从新的角度去对话,从而使它在新的时代仍然拥有新的意义和价值。
结合历史背景,走进文字背后,感悟价值;然后又要能够走出来,结合时代特点,联系现实生活,感悟文本的跨时代价值。走进去,出不来,这是死读书;走不进,在文本外转悠,那是瞎读书;走进去是理解,走出来是发展。所以这里有个关键,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时代意义,不是对文本原始本意简单否定,而恰恰是与时俱进的发展。
五、发现文本的情感密码
文字是平静的,但也是有温度的,语文教师应当要学会解读文本的情感密码。笔者曾听一位语音素质很优秀的语文教师执教《丑小鸭》,教师自始自终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学生也是一派轻松,笑语连连。语文是感性的,语文教师也应当是感性的,语文教学应当是一种温柔的征服。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起码应当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应当有一种“遇到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方智范先生在《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一文中指出:“如果哪一位老师上小学语文课能把孩子的情绪调动起来,能把孩子的体验过程拉长,能让他和作品里的情绪发生共鸣、沟通,那么这位老师就是一位了不起的小学语文老师。”但如果教师不能感动着作者的感动,很难想象能让学生为文章的人和事感动。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可以说,每一篇文章的背后,都站着一个大写的人。且不论那些人物形象鲜活饱满的文本,就是《长城》、《只有一个地球》、《太阳》这样的说明文,也一样搏动着作者拳拳爱心,那是一份对人类文化和生存的眷注。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语文脱离了感情,语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
语文教师应当成为文本的知音。细嚼慢咽,反复体味,方能准确把握文本的语言现象和情感脉搏,方能体悟到文本的精妙处,独特处、感人处,方能在设计中凝聚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感悟、理想和追求,成为教师生命力的载体和再现,方能在教学中有制高点,使课堂像考古挖掘那样,常给学生带来意外和惊喜,方能在纷繁的教学进程中保持一份沉着痛快,举重若轻,事半功倍。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