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汲取传统教育智慧 诊治语文教学痼疾
作者:崔秀花
一、课堂浮肿症
症状: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对课文内容的深究,对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对思想内容的无限拔高,忽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运用;打乱文章顺序又不梳理,任意肢解课文又不回归整体,违背了阅读的基本规律;师生脱离文本,天马行空,漫无边际的对话,挤掉了读书和思考的时间;过多的资料补充和媒体演示冷落了教科书,取代了教师的示范作用;部分教师急功近利,渴求“一课成名”,盲目推崇他人的教学模式,没有了对教育理论的系统学习,没有了对语文本体的深入思考,欲速则不达。著名作家吴伯萧先生说过:“现在的教学把课文都讲肿了。”患了“浮肿症”的小学语文教学少了许多“实在”,课堂上教师教得辛辛苦苦,课时紧紧张张,效果仍不理想。
病因:课堂浮肿症的根源是游离了“语文的根本”,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说过,我们时刻不要忘记语文是干什么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宗旨;发展语言、发展思维,特别是培养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是语文课程独当其充的任务。
处方:简单教学熟读成诵
我国古代教学环节十分简单——师范读、教字,生认字写字、熟读成诵、自悟自问,师适度讲解等。经过这样简单的四、五年教学后,学生能认写大多常用字,基本能背四书五经等经典,甚至能吟诗作文。以往读书人,他们只是上了几年私塾,可文章和字都写得漂亮,甚至让如今读了十多年书的人也望尘莫及。古代简单的教学竟有如此效果,看来简单也是一种智慧。“终日勤劳,不得休息,而意绪匆匆,常若有所奔走追逐,而无从容涵咏之乐”是学不好语文的。汲取传统教学的“简单”智慧,可谓“课堂浮肿症”消“肿”的良方。崔峦先生指出,简单的教语文,一篇课文体现以下几个环节就可以了:(1)初读课文,认准生字词,读后有初步感受,提出不懂的问题。(2)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或文章思路。(3)教师疏理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本课教学重点(一般指课文重点部分的理解、品读,或体会关键语句在表达上的作用与效果,或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或侧重培养某一方面的能力,或掌握某一种学习方法)。(4)回归整体,赏读课文积累语言或局部写法迁移的练习。简单教学不是草率、省事,是指精炼教学内容,简化教学环节,简便教学方法,追求教学实效。
熟读成诵是“简单智慧”的精髓。熟读成诵包含朗读和背诵两层意思。关于朗读,宋代的教育家朱熹在《训学斋规》中强调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叶圣陶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就曾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论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时至今天,我们不得不感叹“朗读”的“妙不可言”,它是培养学生语感的窍门。语感是语文素养最直观的表现。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朗读”。关于背诵,郑板桥说:“苟能背诵如流,则下笔作文,思潮奋涌,不患枯涩矣。”强调背诵对习作的影响之大;清朝陆世仪在《论小学》中说:“故人凡有所当读之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段,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背经典的句段,积累丰富的语言。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熟读成诵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防止走入枯燥乏味、机械记忆的极端。
二、牵引眩晕症
症状:课堂上不考虑学生差异,不考虑学生参与面,以教师为中心,以完成教案为终极目标,教师设计一连串的问题,牵引着学生在课文里走一趟。对学生而言,仿佛在课文里走迷宫,只有一小部分能力强、思维敏捷的学生能跟上老师的问题,参与理解课文的全过程,大部分学生是被牵引得晕头转向稀里糊涂,在“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童年”中度过一节又一节的语文课。
病因:“牵引眩晕症”纠其根源是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偏离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改核心理念。
处方:因材施教愤启悱发
对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孔子早有先见,他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点,针对受教育者智能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教诲:“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师对班级和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要有比较准确的把握,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要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激励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和思考之中。孔子说:“我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上宜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多发问,经过梳理,成为全班同学共同关注的问题,大家一起来解决。
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还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话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学生有了求知欲而遇到思维障碍时,教师才给予开导;二是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而不懂得如何表达时,教师才给予提示;三是学生能举以反三,运用知识时,老师再教新知识。
三、读书贫乏症
症状:由于课堂浮肿,使得学生不得不在课余时间练读课文、写生字生词、做练习,挤占了学生读课外书的时间,多数学生小学阶段仅靠读10本薄薄的教科书。很多教师不重视课外阅读,内容上不推荐,方法上不指导,活动上不到位,评价上跟不上,致使课外阅读处于“放任自流”的境地,效果欠佳。
病因:神化教材的读书贫乏症,主要原因是缺乏课程意识。开展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阶段要完成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要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习惯,为学生有一个美好的人生奠基。
处方:博览群书广泛涉猎
《中庸》把“博学之”放在读书的突出位置,然后是“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有这样一段议论:“从古未有只读四书一经之贤士,亦未有只读四书一经之名臣。故欲知天下之事理,识古今之典故,欲作经史名文,欲为国家建大功业,则诸子中有不可不阅之书,诸语录中有不可不阅之书,典制志记中有不可不阅之书,九流杂技中有不可不阅之书。”吕叔湘先生曾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单从学生个体语言发展的角度看,博览有助于借鉴多种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