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创新模式 促进农村教师新课程培训

作者:刘 强




  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新课程培训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工作。自2003年郧县被湖北省教育厅确定为新课改实验区以来,我们坚持把新课程培训作为教师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克服经费紧张,师资不足,条件落后等诸多困难,在继承和创新中努力探寻科学有效的培训方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四年累计培训中小学教师9个年级76个科目1.5万人次,为山区教育改革提供了充分的师资保障。其基本作法是发挥阵地作用,坚持集中培训。
  集中培训是教师培训的重要方式,也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常规方式。利用集中培训具有规模化、集约化的特点和节约培训资源,方便统一组织的好处。四年来,郧县充分发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的龙头作用和各乡镇师训站的阵地作用,利用节假日时间,以学科或乡镇为单位组织教师集中到县继续教育中心或乡镇师训站开展新课程通识性培训、新教材滚动培训和新课程标准培训等50多场次。因为集中培训参加人数多,教师年龄结构层次复杂,容易出现“大锅饭”现象,所以在管理形式上,实行班级管理,每班不超过50人,确定班主任,成立班委会。在培训方式上,以专家讲授为主,辅助播放录象教学片,结合教学实际问题现场讨论等,力戒报告会或“大讲座”,从而降低了管理难度,提高了培训效益。
  
  促进骨干带动,开展送培进校
  
  送培进校也可以称为送教下乡。根据省教育厅有关“农村地区开展支教工作”要求和市教育局“绿色通道”工作安排,全县每年组织20多名由县教研室、教科所、县继续教育中心等部门抽调的专门人员带着课题,深入全县19个乡镇、350多所中小学校或教师中间进行现场培训面对面指导。相对于集中培训而言,送培下乡人校进课堂,更接近实际,贴近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和解决许多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些具体困难,促进新课程实验研究工作。另外以乡镇或学校为单位培训的规模相对较小,好组织,也容易减轻教师培训成本,尤其节约了教师集中培训的交通和住宿方面的开支。在培训教师人选上,侧重于具有深厚教育理论和丰富教学经验,并参加过上级新课程培训的教育专家或教学骨干;在送培方式上,突出新课程教学研究和新教材使用的指导,不仅做到了深入教学深入课堂和一线教师共同熟悉新教材,一起研究新课程,深入指导教学,而且还收集并及时解决新课程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帮助教师做好新课程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的转化工作。
  
  立足学校资源,组织校本研训
  
  新课程培训以来,全县立足农村学校实际,结合新课程教学要求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组织各学校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分别采取集体探究、小组教研或个人自学等形式,开展校内培训或教学研讨活动。在校本培训中,突出教学研究,走研训一体化道路,以研促训,以训促研,研训结合,相互促进。为了克服校本培训中随意性大、自觉性差等问题,县继续教育中心和县教研室对学校实行统一组织,分散管理,规定内容,限定时间。县教育局则对教师实行学分登记,绩效挂钩和年度考评。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发挥了全县各级学校的现有教学和培训资源,充裕了校园健康生活。在足不出校,不需要太多经费开支和占用太多时间的情况下,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全心投入到新课程学习和研究工作中,并日渐形成了城乡教师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几年来,校本研训活动已逐步成为教师新课程培训的主要形式,克服了工学矛盾,节约了大量经费,增添了新课程研究工作的新活力。
  
  利用网络优势,进行网上学习
  
  网上学习快捷方便,经济实惠,省时节力,是教师自学业务,自我培训的新的主流形式,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趋势。针对当前新课程改革尚处于实验和推广阶段,教学实践中时常遭遇很多困难和困惑等实际情况,全县以“校校通”工程为契机,配合“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计划”的实施,充分发挥互联网络的教育功能,以教育信息网、校园网为平台,鼓励教师上网学习,上网教研。近年来,全县已添置专用于教师教学和教研的电脑1500多台,利用县教育信息网建立教师教育专栏3个,组建校园教师学习网35个,超过95%的教师都可以进行网上查阅资料,网络学习交流,或通过电子信箱、网络“聊天”、专题论坛等形式进行新课程教学交流,进一步拓宽了全县广大教师的学习渠道,扩大了信息容量,优化了学习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益,加快了新课程实验研究和改革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