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老师,你别为残缺的评价所累
作者:任 靖
天才,有的语言天才,有的思想充满哲学家的理性,有的……,还有就是我没有理由放弃你们!”
“老师,你说的都是事实,可是我们文化成绩就是无法和别的班级相比,但老师多将我们与强化班学生相比,说我们很差、很笨,看不起我们啊!”
我说:“强化班学生懂艺术?能画画演唱。会跳舞?”
“是啊,我们确实很淘气,但是我们也常常因老师的批评而痛苦、自卑,像有的同学谈恋爱、躲在厕所逃课、越墙上网等,也是对老师批评的现实逃避啊!”
听到这里,我在想,这些学生也很要好?也在乎我们老师的评价吗?他们的学习行为与我们的评价相关吗?于是,我就此对他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正如这位女生所言。
三、他们很想好,很在乎自己的老师
我设计了一些问卷:①你是否对自己学习有信心?②你是否希望得到老师表扬?谈谈你受到老师表扬的感受。③你是否害怕老师的批评?谈谈受到公开批评的感受。
结论一:87.5%的学生明确表示对学习有信心。全班只有两个同学说:“说实话,没有什么信心”,“信心不是很足”;还有两个学生说“成绩有进步时候就有信心”,“当想到一些比我成绩好的同学时,想到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时,信心就有所下降。”
结论二:100%的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有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公开表扬。当受到表扬时,他们的感受是“对学习就更有信心了”、“是对我的肯定,我会感觉有所作为,会更加努力”、“我会很激动,甚至会一个晚上睡不着”、“心里很高兴,觉得自己被重视,还有希望”、“很爽,希望把事情做得更好”、“很有成就感,信心很更大,会以此激励自己”。还有的学生认为“心情难过的时候想起来老师课堂表扬我,就会感觉自己还是有优点”“受到表扬时,就有想学习的感觉”。有的甚至说:“是学生都希望受到表扬,这会使我感到光荣与希望,受到表扬觉得很开心,决心做得更好”等等。
也有的学生说:“希望老师真心表扬而不是讽刺”、“想受到表扬,但多了就会飘起来”等等。
结论三:100%的学生不希望受到公开批评。在公开场合受到批评,他们觉得“很丢脸,很难过”、“自尊心受伤害”、“自己好象出了问题,这段时间没有收获”、“很不好意思,我会在心中嫉恨这个老师,然后不听这个老师的课”、“很委屈、失望、郁闷”、“想混、想骂老师”等等。
也有的学生说:“听到批评比较难过,感觉自己太过分”、“不过有的批评使我很开心,证明老师很重视自己,但不能在同学、家长面前”、“当时不高兴,但私下会认为这样的老师对自己关心和照顾”、“我很调皮,非常不守纪律,受到批评是正常的事,但被公开批评,虽不至于哭,却会很难过”、“被公开批评,虽然在同学面前表现出我是很开心的,但心里难过”等。
对于他们,我们会说他们不在乎批评么,对于他们只能无情打击,甚至是漫骂与恐吓么,有的时候还要欺骗。调查结果证明了我们是错的。
四、教育评价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
本案中的32个学生的表现在我们教育中还有很多,在无限扩张的重点中学也并不鲜见。他们本该在多元评价中幸福成长,可他们却因遭遇我们教学中残缺的评价而成为弱势群体,沦落为痛苦与委琐的孩子。老师也因自己的残缺评价而自寻烦恼,南辕北辙,落得身心憔悴。
我们用强化班或者竞赛班学生的IQ标准而不是用MI标准去评价和要求孩子,本身就是有很大的局限性。IO高的人语言、数学逻辑智能高,所谓成绩好的学生,也主要是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优秀。而我们这32个学生恰恰在这两种智能上不一定占优势,他们的独特优势,比如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却不作为我们经常的考试与评价项目。如果我们改变传统的评价观念与做法,效果往往会获得意料之外的惊喜。
通过与32个同学深入交谈和长期观察,在了解他们的语言、运动、视觉空间等才能倾向的基础上,我曾进行了一般人看来是笑话的试验:让他们开展研究。如,有个男生脑袋很活络,同学关系相处也很好,就是死活不学,可离开教室就精神十足。一次他曾对我说,“原来是很爱学习的,就是初二的时候,爸爸常因我学习上不如邻居的同学而揍我,让我失去了学习信心,以后爸爸对我也失去了信心,现在我们互不搭理,形同路人。”我了解这个信息后,就让他承担《中学生亲子关系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调查研究》课题,并建议其在调查基础上写份调查报告送给爸爸。他的眼睛一下亮了起来,立即行动,按我的意见组建团队、设计问卷、印发回收统计问卷和撰写报告,工作有条不紊,特别是调查样本从学校高中到初中,从内部到外部,统计项目多,问卷多,整个过程历经2个月,克服了重重困难,研究过程与效果比我预想的要好得多。此外,我还让不同的学生承担了《高中生幸福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调查研究》、《高中生消费观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高中生学业压力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调查研究》等课题研究。那个时期,我观察班级的学生不仅眼睛亮了,脸色也好看多了,学习行为也积极了。班主任对我说: “学生对你好崇拜啊,他们积极多了。”
改变现有的教育评价,树立更宽泛更全面的智能观与评价观并付之于实践应成为我们当前的第一要务。这不仅是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内在要求,更是基于我们对学生的生命活动和生命表达的把握。马克吐温说过:“一句好听的赞辞能使我不吃不喝活上三个月。”对诸如32个同学的这样群体,我们更不能吝惜好听的赞辞和真善美的评价。同时我们也应时刻记住卢梭的话:“每一个人的心灵有他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他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它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所以,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天赋,通过改革我们的评价方法、教育环境与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才是实现教育目标的真正路径,也是师生获得幸福的真正路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