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探索思想品德课活动体验式学习
作者:姜美月
[关键词]思想品德 活动体验 策略途径
一、问题缘起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陶冶情操、升华人格、发展能力、提高觉悟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新课程反复强调的基本理念。那么,什么是活动体验式学习呢?活动体验式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对经验的升华和超越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体现了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理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收获、在活动中发展,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选择新颖的材料,吸引学生参与体验活动
思想品德课某些教学内容较严肃、枯燥、抽象,尽管经过改革的新教材具有许多优点,但仍然存在极个别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如果教师一味注重“以本为本”,教学将会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可选择具有新颖性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主动求知,以教学内容本身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外部刺激,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1.观点材料化。所谓观点材料化是指教师将教材中抽象的概念原理或道理还原于生动、活泼、具体的材料之中,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道理,接受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围绕丰富生动的材料,让学生从材料中去感悟真理的内涵。在上与法律相关的教学内容时,指导学生从电视、报刊或自己的周围收集案例,每节课用三到五分钟时间,让学生上台“以案说法”。这些材料的运用,缩短了理性认识与学生理解能力之间的差距,有利于加速学生知识的内化,更快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2.材料生活化。学生对亲身体验的材料往往有较深的体验和感受,也容易启发他们的联想,去深刻领会教材中的观点。例如,在讲“积极对待挫折”时,可请学生说说家庭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学生们讲起自己的故事,教室里每个学生都沉浸在叙述的故事中。这些真实的故事给了学生不少启迪,经过认真的讨论,学生们共同总结出: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不气馁、不畏惧,要靠智慧和意志寻求摆脱困境的方法。
三、选择适当的方法,让学生参与体验活动
1.开展“课前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所谓“课前活动”,就是根据学习内容的教学要求,在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做时事报道或小品表演等,为学习教材内容做好铺垫。这样使他们一上课就进人开心、舒畅和兴奋状态。如在讲述“法律和道德的关系”前,布置几名学生表演小品《视而不见》,其他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小品中人物的行为作出评价,这样,全班群情高涨。一上课,他们便对本课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而且为后面的教学又奠定了基础。
2.开展“课内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活动应该提供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空间。教师的任务是精讲、提供学习资料、指导释疑,让学生在自己选择、自己探究、自我超越的成功中体验到学习的兴奋与喜悦。教师让学生走上讲台或演讲,或辩证,各抒己见,讲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对学生所讲加以补充、修正与完善。例如,在学习《陶冶高雅情趣》这一内容时,让学生将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展示给大家。在这种情景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让学生谈这些情趣给人带来的益处,并通过讨论最后归纳出陶冶高雅情趣的意义,这种做法使学生感到政治课并不空洞乏味抽象,而是实实在在、具体的,从而大大激发了学习热情。
(1)构建生活课堂,创设故事情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在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可以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表演,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主动探究。当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后,再指导学生行为实践,以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做到知行统一。例如,在学习《交往讲艺术》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历过的家庭冲突,然后设计成小品表演,并思考“当时是怎样解决的?”“现在我们学了这一课后又该怎样解决?”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一学生把自己因考试不理想而被父母责骂的事作为素材,还有一学生把自己第一次做饭做糊了而被父母埋怨的事表演出来。在小品表演中,演家长的一方越想越生气,演孩子的一方越辩越委屈,都明白了争执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课后有的学生表示:“如果我当时认真聆听,虚心接受批评。冲突就不会发生了。”一位学生还在作文中写道:“我曾因把妈妈的项链弄坏而被训斥,当时很委屈。现在我想到假如当时转移话题哄哄妈妈,妈妈一定会转怒为喜。”再如教学“身边的诱惑”这一内容时,恰逢学校艺术周,很多学生参与艺术周活动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于是在课堂上设计小品表演“领奖台的诱惑”,学生在来源于生活的小品表演中体会到了成功、掌声、荣誉和奖金等方方面面的诱惑,使教学内容很自然地延伸到下面章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2)注重心理体验,创设实验情境。新课标提出:“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如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把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作为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常识,能够学会适应自己心理并能体会他人心理;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即通常所说的“换位思考”。例如,教学《两代人的对话》这一课,笔者利用课本上的情景设计了这样一个心理体验活动:“初中生小马,向爸爸提出晚饭后到同学家做作业,顺便看会儿录像的要求。爸爸同意了,但要求她8点前回家。小马想现在已经快7点了,那么快就回来不合理。一时冒了火。”这是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父子冲突。笔者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一组体验小马的心理,想办法得到父亲的允许;另一组站在小马父亲的立场上,努力说服小马早点回家。小组讨论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代表小马一方的学生说:“不到同学家做作业,会对同学失信,回来太早了又看不到录像。”代表小马家长的一方模仿大人的语气焦急地说:“你回家太晚了会让我很担心。一旦遇上坏人怎么办?学生嘛!就应该以学习为主。”很多学生都笑了,因为这正是家长经常说而他们最厌烦听的话。这时,笔者适时加以引导:“现在你们能体会家长的苦心了。那么怎样找到一个让双方都满意的解决办法呢?”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说“让她做完作业后把录像带回家看”,有的说“让家长陪她到同学家,看完录像后再陪她一起回家”,有的说“玩完了可以打电话让家长去接她”。这种讨论、争辩的过程,既是道德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与他人沟通的方法和艺术,又提高了教育实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