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有效回归探析

作者:张 影




  新课程改革让各种各样的公开课“热闹”了一阵,小语论坛回归沉静后,常规课成为讨论和研究的焦点。常规课是与公开课相对应的,一般指根据国家课程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由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国家课程的法定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在无人观看和督查的情况下经常性上的规范化的课。常规课是一种健康的“绿色”课堂,塑造常规课的优良品格,有利于教师在经历纷扰后,实现语文的有效回归。
  
  一、舒展目标——回归真实自然
  
  “真水无香”,常规课虽然在教学设计和艺术水准上也许比不上精心雕琢的公开课,但在常规课上,师生没有了公开课那样的负担和压力,以一种平常的心态,真实地投身于教与学的活动中,实话实说、实事实办,恬淡自然。这正是常规课最可贵的品格。
  浙江省编义务教育教材第九册中《背篼》是一篇短小优美的散文。文章以简练而又富有情味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农家孩子黄昏打柴归来的形象,展现了一幅幅耐人寻味的画面。教学前,笔者寻找资料,发现公开课的设计比比皆是,但多数都把文章内容压缩在一教时完成,虽然有些设计紧凑完美,但学生没有咀嚼回味的时间,知识浮光掠影,训练蜻蜓点水。认真研读教材后,笔者依据单元目标,考虑课文语言和学生实际情况,把教学目标细细分成三课时:
  第一课时:读通课文;读准“攒”、“撩”、“揩”、“抿”等生字,理解“炊烟袅袅”、“田埂”等词语,认清“蜿蜒”的字形;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了解山里孩子勤劳朴实的好品质。
  第二课时: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按“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读书方法学习课文(单元目标);感受山里孩子勤劳朴实的好品质。
  第三课时: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全文,能正确听写词语;抓住课文中写母亲动作的词语“呼唤”、“撩起”、“揩去”等进一步体会课文有温度的语言;能按课文的内容进行扩展性说话、写话(课后练习)。
  这样的设计从易到难,从字词到句篇,兼顾单元目标和课后练习,整整3个课时的安排,紧凑又宽余,如闲庭信步,又如春雨点点入土。
  
  二、体验语言——回归简约朴素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句诗之所以流传千古,正是因为它深刻地揭示了艺术美的本质。常规课虽然没有公开课那样华丽的外衣,但它简约朴素、清水芙蓉般的品性值得我们坚守。
  听过许多有震撼力的课,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万里长城》、《船过三峡》等,当时感到自己血气贲张、情感磅礴,但现在回忆起来只剩下十里长街送总理时那段令人心痛的黑白视频,只剩下万里长城气势雄浑的音配画,只剩下三峡浊浪翻滚,涛声哗哗响。或许努力一下,还能搜索出一些课文语言,但只是残言片语。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在教学时,笔者充分让学生阅读文本,让静思默想点亮课堂。在整体感知后,学生在默读中找到了巴金爷爷去“鸟的天堂”的最大的感受——“‘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找到文章的切入口后,笔者为学生营造了一个静静的读书场,让学生在一次次与文本的对话中体会到了榕树的大、美。 交流过程中,笔者又紧紧抓住语段“现在正是枝繁叶茂的时节……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进行品析感悟。先让学生进行自读自悟,圈词语,细揣摩,然后再让他们展开想象,问:“透过这些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样的过程激发学生把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头脑中把无声的语言转化成有声的画面,学生真实地走进了文本的场、文本的境,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作者对榕树、对大自然的赞美。
  语言是有感情的,语文是有温度的,常规课就是要洗尽铅华,腾出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尽情地去亲近母语,尽兴地品读文本,尽力地实践语文”。
  
  三、规范预设——回归平等务实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必要前提。常规课就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国家课程的法定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进行规范务实的预设。
  《秋天的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11课,是一篇想象奇特、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下面是两位教师在教学《秋天的雨》中两个相似的教学片段:
  A教师:出示:由课文改编成的“秋天的雨”的诗,
  师:这首诗与课文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生沉默。
  师(继续提问):1、2、3、4句都在写什么?
  生(恍然大悟)回答:颜色、气味、声音。
  B教师:(出示)由课文改编成“秋天的雨”的诗,
  师:你发现这首诗是从哪里来的?
  生:课文里弄来的。
  师(笑):不是弄来的,是摘来的。请从课文里找到这些句子,用长长的横线画出来。
  生:(边读边画。)
  师:(指名画好的学生念)这句话写了秋天的什么?
  生:颜色。
  师:(指着另两句诗)还写了秋天的什么?
  生:气味、声音。
  从上面两个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A教师的提问缺乏针对性,学生的回答没有方向,做了许多无效思考,浪费了宝贵的时间;B教师的教学在对话中展开,平等、有效。在短短的几分钟里,学生与教师间、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文本间对话、交流,知道了诗与文的联系,知道了秋天的特点,受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教育,还附带知道了用词要恰当。在倡导自主学习,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新课改中,我们总希望自己少提问,甚至不提问,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然而,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是很有限的,一个一针见血的问题可以省却学生许多无效的猜测,可以省却教师许多曲线救国的启发。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要认真研究教学过程,有规范务实的预设才有扎实有效的生成。不要让无度的自主晃了眼。在有限的时间里,扎扎实实教语文,让学生从小打好母语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
  摒弃公开课的热闹与浮华,塑造常规课的优良品格,让语文变得更加科学、规范、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