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节奏化

作者:邓宝根




   [摘 要]有效地调控课堂节奏才能优化课堂、提高效率,实现语文教学教育目标。
   [关键词]语文课堂 课堂节奏 共鸣
  
  学习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是件饶有兴趣的事,但对不少学生来说,却无疑是充满着艰苦的过程。如果整堂课都是四平八稳、慢条斯理的舒缓气氛,学生必然感到索然寡味、无精打采。相反,若整节课都是激情洋溢、精神振奋,学生也会因过度疲劳而思维抑制,教学效果也不佳。诚如为减轻或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的压抑,并增加工作的效率,搬运工人们对其劳动形式加以变革,而喊着协调一致的有节奏、有韵律的号子一样。为避免学生长时间所造成的劳累与单调,解除学生因有意强化而导致的对学习的恐惧,需要引进积极而有效的课堂行为,如节奏化教学。
  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有规律的击鼓或是打着节拍,就能造成一种强烈的行为暗示与背景支持,从而达到非常持久的活动目的与效果。但教学中的节奏行为,显然不能通过击鼓与拍打来达到目的,需要进一步加深认识。朱光潜先生说:“节奏是宇宙中自然现象的一个基本原则。人体中各种器官的机能……都是一起一伏,川流不息,自成节奏。这种生理节奏又引起心理节奏,就是精力的盈亏与注意力的张弛。……我们知觉外物时需要精力与注意力的饱满凝聚,所以常不知不觉地希求自然界的节奏和内心的节奏相和谐。”从其论述中可以得出启发:要达到教学的理想效果,最好的办法是使教学与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想应和,即必须找到内、外在节奏上和谐变化的关系,也就是要产生课堂上的“共鸣”效应。
  在教授不同的篇目时,可依据篇目特点适当进行迁移训练和知识的整合,并通过恰到好处的迁移整合,有效地调控课堂节奏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教学《荷花淀》,分析水生嫂的形象时,笔者将祥林嫂的形象与之对比,并指导学生进行迁移训练“写一个新女性,展现21世纪的时代风貌”;教学《罗密欧与朱丽叶》时,指导学生将其与《梁山伯与祝英台》进行比较分析,通过鉴赏,了解到悲剧之美中外相通。这样迁移拓展,将课堂节奏调控得稍慢一些,但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理性思维的能力。
  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十分重视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来引起学生的“共鸣”。于漪老师就特别强调“要和谐统一,形成一个整体”。如她讲《雨中登泰山》一文,一开始满怀激情地导入课文,先声夺人,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形成一个波峰。接着,改用导游式的语言,放慢语速,提出问题。学生静思,快速阅读课文,寻求问题答案,这样形成第一个波谷。之后学生纷纷举手,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第一幅奇景,出现第二个波峰。接着往前推进,在学生对七真祠作了简要介绍后,立即巧妙过渡:“一路行来,从一天门到二天门,沿途见到哪些奇景?”两个环节衔接自然紧凑。于老师充分注意到学生被美景深深吸引的情绪,恰当地加以语言引导,加快了节奏。学生经过短时思考,争着介绍一天门和二天门的景色,课堂上出现第三个波峰。接下来,她小结上文,对学生给以肯定,有意放慢节奏。然后,于老师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激励学生进一步“游览”胜景,要他们边“攀登”边谈感受。此后再次加快节奏,又推进一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绝顶又是怎样的风光呢?让我们带着胜利的喜悦,来欣赏这仙境般的美景,请同学们抓住特征,介绍二三美景。”马上就有学生抢先回答,引起全班学生的欢声笑语,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之后又依次提出三个问题,既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又把学生的情感和思路引向纵深。整个教学,真可说是波澜起伏,环环相扣,快慢相间,疏密有致。学生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中得到知识,同时也体验到审美情趣,获得审美享受。
  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把握火候,在谐振之中把热情的气氛引向真诚与美善的寻求,并在与学生坦然的有规律、有节奏、有章法的互对与交流中显示其经验、哲理与道德品质。同时,为有效地达到节奏目的,在学生感到倦怠时,有办法的教师总是穿插一些相关的幽默与轻松的内容,正如在《论语》中见到的许多严肃而活泼的实例所展示的那样。在缺乏自由与宽松的学习环境里,严厉、训斥加剧了成长中的学生的害怕与畏缩,甚至产生苦闷与对人生前途的绝望。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教师,对这一切不能不有清醒的认识与深思。而一切良好的教育行为,包括有节奏的课堂教学,其意义就不仅是把教育的内容自然的融进学生的心中,也是在扶助一个个柔弱的灵魂:在学生期待的视野中,给予学生一些自由与爱的信念、信心与动力的源泉。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顾明远.教育:传统与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