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之我见

作者:赵丽钗




  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标志。小学生好奇心强,常常超出常规,产生奇思怪想,思维十分活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抓住小学生这种思维的“光芒”,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引导。然则,教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奇思怪想,引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呢?笔者认为可抓住以下五个环节进行培育:
  
  (一)创设氛围,激发创新热情
  
  创造性思维不可能在紧张压抑的氛围中产生,而是在轻松、和谐、愉快的环境中迸发的。教师应在一上课就运用一切手段,创设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使之持久保持下去。
  1.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创新的动力,迷恋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沉醉其中,就会去思考、去钻研,就很有可能对之有所创新。教师要用谜语、故事、诗歌、游戏等生动有趣的内容和方式引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上课伊始就有一个好的学习心境。此外,可以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电脑清晰的声音、逼真的图像、鲜艳的色彩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感知内容,从而使知识化难为易、化深为浅,使学生一直处于轻松愉悦的境界,思维逐渐进入兴奋状态。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了融洽民族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敢于向老师提问、陈述自己的观点,才敢于与老师辩驳。相反,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有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只会扼杀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淡化权威意识,放下架子,以学生为友,引学生多思,让学生多问,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
  
  (二)指导阅读,鼓励质疑问难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要教育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大胆质疑。在语文教学中,笔者总结出了围绕教材质疑的种种方法:
  1.从课题处质疑。特别是从题眼处质疑。如《将相和》的“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为“和”?怎样“和”起来的?
  2.从记叙文的要素处质疑。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有哪些人?写了什么事?
  3.从文章的思路处质疑。这篇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这篇文章用什么方法分段方便?
  4.从课文的中心部分质疑。如《观潮》,潮水为什么会“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
  5.从文章的重点句子处质疑。如《闰土》一文中“他们和我一样,只看见高墙上四角的天空”一句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6.从人物、景物描写处质疑。如《小音乐家扬科》中四次描写了扬科的眼睛。每次描写各说明了什么?
  7.从内容矛盾处质疑。如《养花》中,为什么“忧”和“泪”也是乐趣?
  8.从内容没有写清楚(或没写完)处质疑。如《三人行》中,“王吉文……觉得眼前一阵昏黑,一口带腥味的东西涌到了嘴边。他慢慢歪倒了。”王吉文怎么了?“一口带腥味的东西”是什么东西?
  9.从语句重复处质疑。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中,三次出现了“别了,我爱的中国”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从文章的细节描写处质疑。如《一夜的工作》中为什么要写总理扶被“我”带歪了的转椅这个细节?
  凡此种种,不一一而述。学生是聪明的,质疑的氛围一旦形成,思路一旦打开,具有思考价值的质疑定会出现,对此教师应倍加珍惜。实践证明,鼓励学生质疑,就能培养学生大胆怀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三)联合启发,发散探索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如何给予解释呢?教师要综合运用问答法、发现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深入思考、分析,尽可能寻求多种答案,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
  诸如,《凡卡》一文中,有学生提出“凡卡的信没有写清地址,信寄出后,爷爷是无法收到的,他的命运将会怎样呢?”教师组织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插上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有的说:“老板回来,发现凡卡动用了笔和墨水,就火冒三丈,像拎起一只小猫似的,拎起凡卡毒打一阵,过了几天凡卡就悲惨地死去。有的说:凡卡遭受老板的死打后,被扔在街上,活活地冻死了。”有的说:“凡卡发现老板要打他,他再也受不了,就赤脚往街上跑,不幸被对面开来的一辆马车轧死了。”有的说:“凡卡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终于偷了老板的一双鞋,孤独一人跑到了乡下爷爷这里,和爷爷开始过上了清苦而快乐的生活。”有的说:“在凡卡信寄出不久后,阿辽娜来看望凡卡,递给凡卡的爷爷临死前写给他的信,爷爷嘱咐凡卡要学生做鞋的手艺,从此以后,凡卡忍受了一切痛苦,苦学九年,终于有一天,他离开老板自己开了一家鞋店小铺子。由于他有一手做鞋的好手艺,生意越做越红火,最后他娶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做妻子,两口子办了一个收养所,专门收养像凡卡小时候那样的穷苦孩子。”还有的说:“凡卡被老板打了一顿,赶出鞋店,被一对没有孩子的中国夫妇收养了,他在他们那里过上了比较幸福的生活,那对中国夫妇还带凡卡去乡村看了爷爷……”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又超越了教材本身,其思维呈现多元态势,培养了不受制约、纵横思考的习惯。
  因此,作为教师就要联合运用各种教育方式,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探索,甚至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四)评价择优,集中最佳结论
  
  创造性思维要求异,但求异是求有价值之异。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是相辅相存的。教师在学生发散思维后,要在保护学生创新积极性的条件下,集中最佳的答案。方法有:
  1.归纳整理法:把发挥探索到的多种答案进行罗列归纳,使之更具体、完善。
  2.比较分析法:对不同结果进行对比,找出异、同之处以及联系之处,然后确定最佳结论。
  3.直接评价法:师生多角度、多层次对结果直接加以评价优劣,做出最佳选择。当然使用这些方法时不要固定于一种,可以互为利用,融为一体。
  (五)巧设练习,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创造性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运用创造技能解决新的学习课题。指导学生做一些富有创造性的练习题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好方法,教师应设计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练习。
  1.多角度性练习。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扩词、评析人物,赏析一篇文章,理解一句话的意思等。如给“鱼”扩词,如果按鱼的名称可组:鲫鱼、带鱼、鲤鱼……按鱼的组成部分可组:鱼鳃、鱼鳍、鱼尾、鱼头……按鱼的色彩可组:彩鱼、黄鱼的大小可组:大鱼、小鱼。
  2.求异性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灵活地进行思维,寻求众多不同的答案。如学习“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这句话时,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这句话的意思。表达方式有以下几种:①李时珍行医,还研究药物;②李时珍不仅行医,而且研究药物;③李时珍既行医,又研究药物;④李时珍在行医的同时,还研究药物。⑤李时珍行医、研究药物两不误。
  3.类比性练习。事物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着内在联系,可以根据过去和现在的信息,现在的某一事物特点受启发后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事物或萌发新的发现。如教《蝙蝠和雷达》一文,笔者设计了以下练习: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____,使能够____。人们还从____得到启发,发明了____,使____能够____。你想从____得到启发,发明了____,使____能够____。
  4.扩展性练习。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设计练习,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如上面已说过的《凡卡的信寄出以后》的续写。其次,还有想象作文。
  5.推想性练习。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挖掘教材里的“空白艺术”,把“空白”的内容补写出来,使“隐”在里面的内容“显”出来。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在万分紧急关头之时,课文写了董存瑞的语言、动作、神态,教师可设计一个让学生揣摩董存瑞心理活动的练习:冲锋号吹响了,如果____,就____,我宁可____,也要____。
  6.逆向性练习。逆向思维可以避免考虑问题的呆板性,使学生不被“陈规”所束缚,不人云亦云,长期训练,学生会养成从多侧面、多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思维会更活跃、更深刻。如《找骆驼》一课,可设计以下练习:①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那是因为____。②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那是因为____。③老人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那是因为____ 。④老人最终找到了骆驼,那是因为________。在完成练习后,教师也可调换“因为……所以……”的顺序,反复练说,使逆向思维训练和顺向思维训练相结合。
  7.再创性练习。教师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创造欲望,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行再创造。如学完《景阳冈》一文后,要求学生画几幅配有文字说明的武松打虎的连环画。
  总之,五个环节循序渐进,当然必要时也可适当调整,教师应灵活加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