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由汶川大地震谈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灾害教育
作者:曹 邱
地理以研究“人地关系”为核心,呈现地球各圈层的相关原理、灾害的基础知识、发生机制、危害等内容,揭示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规律。阐述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因此,地理学科必须承担灾害教育的神圣使命。
(一)中学地理教育在灾害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中学地理课作为中学各学科中唯一的以人地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教材渗透着丰富的灾害教育内容,是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1.是学生获取自然灾害知识的首要途径。从教材结构看,它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给予学生有关的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进而使学生认识如何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面发展。从课程内容看,前四章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分别涉及到自然灾害中的天文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等的有关内容;第五章到第八章,从人类利用资源和环境创造物质财富着眼,着重讲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中涉及社会灾害较多,如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具体分析,可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灾害的基本知识,进一步了解如何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灾减灾;或者鼓励学生试探性提出具体防灾减灾策略,化害为利,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可以达到对学生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的目的。
2.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防灾避灾的意识和技能。在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师生震后1分36秒成功疏散,无一伤亡。谈及成功经验,就源于这个学校每个学期都组织一次全校的紧急疏散演习。2005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天津、山东、福建、河南、吉林、陕西、甘肃、四川等8省市进行的安全教育管理调查,共发放问卷16640份,访谈1176人。38.1%的教师报告,学校从未开展过灾害预防演习活动;55.6%的中小学生从未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灾害预防演习。学生是易受灾的人群,他们年龄较小,防灾避灾的知识和经验缺乏。而且,当灾害发生时,学生多在教室内上课,极易造成群体性的受灾。课程标准提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就是说,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同时,从自然灾害角度说,在地理教学中既要介绍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成因、危害,更要将防灾减灾的各种方法、措施、原则介绍给学生,加强学生在灾害发生后的自救和互救能力,以最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在突发性的灾害中抗灾救灾和生存的能力。
3.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可持续发展思想。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避免性,人类对于地质灾害,特别是地震的预测精度还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高度。地理教学就是要将这种自然规律性和科学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精神教给学生。地理教学中的灾害教育,就是让学生了解地球上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让人们了解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演变规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从这点来说,地理学科的内容和性质决定了它是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和唯物主义思想的一门重要学科。灾害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个方面。灾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在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与工作中,能够采取有效的行动,解决所遇到的环境、灾害与发展问题,在作决策时,能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因此,通过灾害教育可使学生形成对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养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形成个人、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和关系模式。
(二)中学地理课程中灾难教育的实施途径
1.重构知识体系,实施“灾害与预防”专题教育。从目前地理课程的教材来看,涉及到的自然灾害大致可分为以下4类:
(1)气象灾害:气象灾害种类繁多,不仅包括台风、暴雨、冰雹、大风、雷暴、暴风雪等天气灾害,还包括干旱、洪涝、持续高温、雪灾等气候灾害,沙漠化、山体滑坡、泥石流、雪崩、病虫害、海啸等气象次生灾害或衍生灾害也时有发生。
(2)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种类很多,主要有地震、火山喷发、海啸、滑坡、泥石流、地裂以及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化、海水入侵、地下水变异、煤层自燃、瓦斯爆炸、有害地气、黄土湿陷、泥沙淤积等,它可以在瞬间吞没数十万人的生命,将整座城市毁灭。
(3)生物灾害:包括动物灾害、植物灾害和微生物灾害。
(4)天文灾害:如太阳表面、太阳风,磁层、电离层和热层瞬时或短时间内发生异常变化,强日冕物质抛射、大耀斑、高速太阳风、磁暴、电离层突然骚扰等,可引起卫星运行、通信、导航以及电站输送网络的混乱,危及人类的生活和生命,造成社会经济损失。
这些灾害涉及到地球的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等,而地理的研究对象为整个地球表层系统,包括了这几个圈层。
2.立足课堂教学,传授预防灾害的正确方法。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知道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其必然性,不可能完全避免,但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其规律性,只有当条件具备时才会发生。自然灾害是对人类的生命财产而言的,但对自然本身,有些则非常重要和必须的。如台风可以将水汽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洪水可以将一个地方的污染带到大海从而得以净化。从另一个角度看,自然灾害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灾害观,能正确地看待自然灾害:灾害并不可怕,没有灾害意识和不具备防灾减灾知识和能力与技巧的人面对自然灾害时,才会有可怕的事情发生,才会导致可怕的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增多。
结合中学地理教学有关知识点的教学,让学生明白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如在讲气旋和反气旋的知识时,要告诉学生台风就是一种气旋,只不过是发生在热带洋面的强烈气旋,所以水汽充足,除带来狂风处还会带来暴雨;寒潮就是反气旋的活动,只不过是一种发源于寒冷的副极地的大陆气旋,所以其气流更干燥、更寒冷。
要让学生知道灾害时自救与互救结合的有关知识,教给学生每种灾害发生时的自救和相互救助的方法,避免因束手无策而带来生命财产的损失。传授措施,预防和减小灾害的发生。要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知道每种自然灾害在刚开始形成之时,很多并不具有对人类生命财产的破坏能力,只有随着它的发展和移动才会对生命财产具破坏能力。如果能在其发展过程中有针对性采取措施,是完全能够预防和减小其破坏程度的。例如,水旱灾害其本质是水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分配不均匀。自然界的水资源分布本身是不均匀的,如果能人为地干预其过程就完全的可能降低水旱灾害的发生。这样的例子很多,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是要注意结合有关内容提示学生思考。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教学媒体,通过录像、录音、投影、幻灯片和电影等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中增大教学容量,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是通过网络教学,更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如播放地震、火山、火灾、海啸等灾害的录像,搜集大量正面和反面的资料与图片加以形象对比,从而会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全球环境问题这一内容的时候,笔者播放了美国灾难电影《后天》,学生对此印象就非常深刻。
3.广泛开展地理课外活动。一是可以利用各种与自然环境相关的节日,如世界水日、地球日、国际减灾日等节日,组织学生办黑板报、墙报,进行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二可以请地震、气象、海洋、科技等部门的有关专家举办灾害知识讲座,加深学生对灾害的认识,进一步强化灾害意识的渗透。三是可以通过学校学生处组织学生进行防灾疏散演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灾害心理意识和思想意识,掌握必要的逃生和救治的基本技能。四是可以通过灾难来教育学生,如利用即时发生的雪灾,地震、广西等地的水灾,台风等灾害,向学生传输防灾减灾思想。利用现实的灾难,可以及时的培养学生灾害哲学意识、灾害心理意识、灾害思想意识,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忧患意识、责任感、正义感、友谊和良心。大概温总理在北川中学的黑板上写下的“多难兴邦”就是此意吧。
在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的今天,在“和平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大背景下,培养公民的灾害意识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育应该成为灾害教育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地理教育由于其学科的特点,成为灾害教育的主阵地。在中学地理教育中不仅要向学生介绍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危害、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灾害意识,最重要的还要教会学生防灾减灾的能力。作为地理教育者,更要有这种意识,为构建和谐社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