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浅谈小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作者:岑元媛
[关键词]小学教学 德育培养
品德教育是一项长期、艰苦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广大工作者为之不懈努力,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将品德教育生活化、趣味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动学生的情感,把学生培养成健康、活泼的高素质人才。
(一)明确学习动机,培养价值观
在小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否明确,将关系到他们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说只有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劲头才会更加十足。在这一点上,小学高低年级差距非常明显。例如,一年级学生刚入学时,由于所接触的事物较少,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还是模糊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他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开始产生了变化,善恶、是非的概念开始逐渐明确,开始思考“为谁学?学什么?怎么学”等这些问题,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方向性变得更清晰,学习的劲头更加十足。记得三年级一个学生在自己作文中这样写到:“看到父母每天早出晚归的劳作,我心里很难受,不知我什么时候能让他们坐在家里不去劳作。”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这位学生已经学会了思考,产生了动机,尽管很朦胧,如果这时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让他们看到父母每天辛勤劳作都是为了自己安心学习,现在只有安心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全面素质,将来更好适应社会,才是报答父母的最好办法,这样就会使他们学习动机更加明确。当然在引导学生过程中,要防止出现学习只是为报答父母,父母每天不出去工作就是幸福的狭隘误区,帮他们树立远大的目标和理想,使他们眼光更加长远。
(二)参加实践,培养品质
思想品德课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就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是人生的第一需要,劳动是光荣的。然而,目前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都是“小皇帝”、“小太阳”。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热爱劳动人民,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观念,在学习《劳动光荣》、《积极参加公益劳动》这一系列课文后,笔者就安排了学生打扫校园卫生,打扫公共楼梯,冲洗厕所等。在打扫操场的活动中,学生发现身边不讲卫生、劳动习惯差的人大有人在,这些人乱吃零食,吃了东西后还乱扔包装袋。看到这种情况,有的学生义愤填膺,一直在批评这些不文明的人,他们从内心感受到要抵制这种不良习惯的蔓延,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做好讲卫生、爱劳动的宣传工作。同时,他们也发现周围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的情况也比较突出。于是,学生自发地进行了卫生大监督行动,在课间义务做好卫生督察工作,对不讲卫生,乱扔纸屑、塑料袋等物的学生及时让老师来处理,真正为热爱学校做出了一份小小的贡献,这样的效果是笔者没有预料到的。可见,活动的体验,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开展自我认识,培养公德
自我概念是指对本人的自我认识,具有十分复杂的结构和内容。在小学教学中认识学生的自我概念时,一般要从三个方面来考察: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镜中自我。现实自我是指学生从个人的理解出发,对自己实际学习潜能的认识;理解自我是对将来的或想象中的自我学习水平的期望;镜中自我则是从别人眼光中反映出来的自我形象,也就是学生认为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这些不同的概念,需要学生在对自己能力的反思和认识中建立起来。学生的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就会对他们的学习和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其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教师有责任通过对学生的深入了解与认识,帮助他们形成有利于健康成长的自我概念,建立起较强的学习自信心。
在小学教学中,正确开展学生自我认识,有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心态,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例如,让学生把自我认识和家长及老师的认识结合起来,使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然后再制定一个短期的提高目标,这样学生就可以有信心在“缓坡”上前行,不断提高自我,超越自我。
当然,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认识并不仅仅局限教科书内容,在把握认识原则情况下,要把对学生的认识内容延伸到社会。例如,《品德与社会》授课时就应该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认识内容延伸到社会公德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中,要求树立“八荣”,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服务人民为荣、以崇尚科学为荣、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团结互助为荣、以诚实守信为荣、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这也是社会公德的一部分,也是对学生价值观认识的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蔡敏.论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情感评价[J].中国教育学刊,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