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作者:张荣敏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历史课取得教学效果的关键。因为“兴趣”是学习进步的动力,没有兴趣的学习形同一种乏味而低效的服役。有人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兴趣”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其学习的热情,使他们保持最佳心理状态,发挥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动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运用了以下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讲明学习目的,使学生学有方向
  
  学习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学生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往往取决于学习目的是否明确。为此,笔者在每学期第一节导言课上总要花一定时间,给学生讲清“为什么要学历史”“学习历史有什么用处”。引导学生对这门课有新鲜感,使他们对于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有深刻的理解。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明确方向,克服轻视历史的错误思想,端正学习态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用“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故事”对他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初中教材中有许多饶有兴趣的、家喻户晓的历史小故事,教师如能对它们加以提炼、巧妙运用的话,可以作为历史的旁证,能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
  例如,初中教材中关于美国莱特兄弟和中国的冯如制造飞机的故事,教师可用以下内容导入:遨游太空是人类千百年以来的理想,而古人为了这一理想的实现,留下了许多美好的想象。在我国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巍峨的昆仑峰顶上长着一棵高大挺拔的参天大树。这棵树千年不死,万年不朽,郁郁葱葱,硕果累累,人们不知道它有几千几万丈高,只见枝头直插蓝天。据说,谁要是攀上去的话,谁就上了天,入了仙境,成了神仙。这就是“昆仑天梯”的神话。古人生活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只能把对上天的希望寄托在神话的幻想中。今天人们已能乘坐飞机、载人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自由地来往于“天上”和“人间”了,是谁最先搭起了上天的“天梯”呢?是美国的科学家莱特兄弟和中国的飞机设计师冯如。
  这个“小故事”不仅有新鲜感,而且有趣味,渲染了课堂气氛,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带着问题和浓厚的兴趣立即投入到学习中,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课本知识,还树立了“冲出大气层去太空看一看”的信念。
  
  (三)用人物、模型、图片、看影视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课本中配有许多图片,如果再加上影视作用的话,就能再现一些历史情节、人物形象和历史场面,使学生有置身历史过程之感,易激起他们的兴趣。
  例如“国民革命失败”这一节,教师可先放一些自己绘制的蒋介石“四·一二”政变时在上海大屠杀的场面,然后引入1927年是一个腥风血雨之年,那时不仅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杀害共产党人,汪精卫在武汉制造“七·一五”政变,向革命党人开刀,而且北洋军阀张作霖也在北方大肆搜捕共产党人,杀害了李大钊。白色恐怖笼罩着长江南北、大河上下,大革命失败了。这样情景交融,紧扣心弦。
  
  (四)设置趣味性的疑难问题也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科学研究表明,思维从疑问开始,由问题的存在而进行思考,由思考而不断提出问题,这样反反复复,直到问题解决。事实上这是初中学生学习的突出特征,也符合他们对事物认识上的困惑和知识不系统的矛盾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性置疑,就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愿闻其详”。教师再抓住这一“最佳时机”,切准要害,展开课文学习,就会解除学生的困惑和矛盾心理,师生的心理都得到满足和平衡,一堂好课也完成了。
  例如学习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内容时,教师可这样讲:袁世凯任正式大总统后,一心想恢复帝制,建立袁家王朝。1915年下令改“中华民国”为“帝国”,定1916年为“洪宪元年”,准备元旦举行登基大典。一时间,“筹备处”赶紧制造龙袍凤冠、仪仗和宫廷铺陈。仅龙袍两套就耗资80万元,玉质玉玺一方12万元。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啊,闹得乌烟瘴气,人心惶惶,而袁世凯只等“良辰”一到,稳坐“江山了。当学生的情绪非常激动时,教师可巧妙地设问:袁世凯登上“中华帝国”的宝座了吗?为什么?然后展开课文学习,教学效果之明显便可想而知了。
  
  (五)优化课堂提问设计
  
  一节好的历史课不仅仅只是有个好的开头,更重要的是整个教学过程要优化。如何能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真正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提问是极为重要的,笔者认为课堂提问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引导启发性原则。课堂上提问题应具有引导启发性,使学生能够展开广阔的思维空间,摒弃刻板的对旧知识的简单复习式的提问,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更好地挖掘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
  2.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促使他们积极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历史课堂中的提问必须求新、求奇,使学生产生疑问,发生兴趣并能积极思考,发展智能,从而体会到积极思维的欢乐。
  3.适度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历史课堂提问必须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学生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深浅要适度,不可脱离学生实际,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到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都有成功的体验。
  4.总结性的板书设计。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好的板书设计能恰到好处的体现所讲述的内容,是一种落实教学要求的艺术再创造,也是一堂好课的点睛之笔,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满堂灌”下,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要求,只是充当了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历史课也因之长期被打入了“副科”的冷宫。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笔者认为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必须要改革这种方式,要创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民主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运用多种方法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探讨历史、研究历史,为弘扬民族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