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祖堂集》中“那”的隐指用法
作者:何继军
关键词 远指代词“那” 隐指用法 认知分析
1 引言
《祖堂集》共20卷,成书于南唐保大十年(952)左右,处于中古到近代汉语过渡时期,口语化程度很高,基本反映了当时的实际语言面貌,是研究中古、近代汉语的重要语料。在这部口语著作中“那”出现53次,都带有连体成分,此种结构大都具有隐指用法,这种用法一直使用到现在。所谓隐指用法就是指对某些人、事、物有所忌讳或其他原因而不直说、明说,用比较模糊的词语来代替的用法。《祖堂集》中有些事物不便也不能直说,必须借助“那”委婉地表达出来,例如:
(1)师将锹子划草次,隐峰问:“只划得这个,还划得那个摩?”(152)
(2)师问云岩:“作什摩?”对曰:“担水。”师曰:“那个尼?”对日:“在”师曰:“你来去为阿谁?”对曰:“替渠东西。”师曰:“何不教伊并头行?”对曰:“和尚莫谩他。”师曰:“不合与摩道。”师代曰:“还曾担担摩?”(169)
例(1)“那个”即“那个东西”,隐指用肉眼看不到的无形法界,与“这个”相对;例中“这个”本指“草”,喻指“有形世界,尘俗凡界”。例(2)“那个”与“渠”、“伊”、“他”同指“本心”、“佛性”,由于“本心”、“佛性”是“神圣”的,不能直言,说时应避讳;又由于“本心”、“佛性”是“空灵”的,无法用语言直接描述,故使用隐指用法。下文详细论述“那”的隐指用法。
2 “那”的隐指用法分类
“那”的隐指用法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
2.1从语法上看,《祖堂集》中“那”的隐指用法可分为三类
2.1.1以对指为外形的隐指用法
以对指为外形的隐指一般是“那”和“这”对举以区别。这种隐指以对指为外形,隐指为内涵。一般都是由眼前的具体事物引发出较远的、抽象的事物,而这些事物很难直接说出或不便于说出,就用“那”来隐指。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这”在“那”前,如:
(3)尘滴存乎未免愆,莫弃这边留那垫。直似长空搜鸟迹,始得玄中又更玄。(159)
(4)师一日见僧上来立次,竖起物问:“你道这个与那个别不别?”僧无对。(433)
(5)问:“被三衣即这边人,那边人事作摩生?”师云:“那边人被什摩衣服?”学人不会。(300)
例(3)出自卷四“丹霞和尚”章《孤寂吟》中的诗句,“这边”禅家隐语,指尘俗世界(袁宾,1994:228);“那边”也为禅家隐语,指超越尘俗,超越空间的禅悟境界(同上:237)。例(4)出于“齐云和尚”章,“这个”指代齐云和尚竖起之物,比较具体;“那个”属禅家隐语,隐指肉眼看不到的法物、佛性,比较抽象。例(5)来自“云居和尚”章,“这边人”指尘俗世界的出家人,“那边人”属隐语,隐指悟道成佛之人。
另一种是“那”在“这”前,如:
(6)师比色碗里贮甘橘,洞山来不审立地。师日:“那边还有这个摩?”洞山日:“有也,过于这个无用处。”师曰:“有也未曾与闍梨,说什摩有用无用!”洞山当时无对,隔三日道:“恐怕和尚与专甲。”师肯之。(197)
(7)师又时拈起毡子问僧:“那个何似这个?”对云:“不似。”师云:“你什摩处见那个,便道不似?”
对云:“若约某甲见处,和尚亦须放下手中物。”师云:“许你具一只眼。”(592)例(6)出于“云岩和尚”章,云岩和尚指着比色碗里贮放的柑橘问洞山:“禅悟境界里有没有这东西呢?”例(7)南泉和尚拈起毡子问禅僧:佛性如何像这个街心毬子呢?”两例中“那”在“这”前,都是由眼前可见的具体之物联想到肉眼见不到的抽象事物,属于禅家隐语。
2.1.2以承指为外形的隐指用法
此种用法以承指为外形,隐指为内涵。形式上后边的“那”承指前面的“那”,实质上均为隐指。如:
(8)其僧进前煎茶次,师下牛背,近前不审,与二上座一处坐。吃茶次,便问:“今日离什摩处?”僧云:“离那边。”师曰:“那边事作摩生?”僧提起茶盏子,师云:“此犹是蹄角甚分明,那边事作摩生?”其僧无对。(352 353)
(9)师初问石头:“离却智慧,何法示人?”石头曰:“老僧无奴婢,离什摩?”进曰:“如何得玄旨?”石头曰:“你解撮风不?”师曰:“若与摩则不从今日去也。”石头曰:“未审汝早晚从那边来?”师曰:“专甲不是那边人。”石头曰:“我早个知汝来处。”师曰:“和尚亦不得赃贿于人。”石头曰:“汝身现在。”师曰:“虽然如此,毕竟如何,示于后人?”石头云:“你道阿谁是后人?”师礼谢,深领玄要。(153)
(10)师却问:“皇帝陛下,日应万机,是什摩心?”皇帝云:“什摩处得心来?”师云:“岂有无心者?”帝云:“那边事作摩生?”师云:“请向那边问。”(491—492)
例(8)出自“涌泉和尚”章,先言的“那边”是禅家隐语,指禅悟境界;后说的两个“那边事”也都是禅家隐语,隐指悟道成佛之事。例(9)来自“天皇和尚”章,先言的“那边”是禅家隐语,隐指禅悟境界,后说的“那边人”也是禅家隐语,隐指悟道成佛之人。例(10)出于“报慈和尚”章,先言的“那边事”是禅家隐语,隐指禅家悟道成佛之事;后言的“那边”也是禅家隐语,隐指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法界。
2.1.3以独指为外形的隐指用法
此种用法以独指为外形,隐指为内涵。形式上单独用“那”来隐指。例如:
(11)问:“如何是平常心?”师云:“虎狼野干是。”僧云:“还教化也无?”师云:“不历你门户。”僧云:“与摩莫平沉那个人也元?”师云:“太好平常心”(657—658)
(12)师垂问:“尽十方世界唯属一人,或有急疾事如何相告报?”广利和尚对云:“任汝世界烂坏,
那人亦不彩汝。”报恩对曰:“若道和尚是龙头蛇尾,也只是个瞎汉。”(365)
(13)有僧礼拜师,师云:“从什摩处来?”对曰:“某处来。”师云:“还将得那个来摩?”对云:“将得来。”师云:“在什摩处?”僧弹指两三下。(533)
例(11)出自“赵州和尚”章,“那个人”是禅家隐语,隐指悟道成佛之人。例(12)出于乌岩和尚章,“那人”是禅家隐语,隐指具有禅悟境界的人。例(13)来自“石巩和尚”章,“那个”是禅家隐语,隐指肉眼见不到的本心、佛性。
2.2从修辞上看,《祖堂集》中“那”的隐指用法可分为借助讳饰和双关两类
2.2.1借助讳饰修辞手法形成的隐指
《祖堂集》中“那”多隐指佛性、悟境、本心,而佛性、悟境、本心是空灵的,无法用语言直接描述,故用隐指。空灵的佛性、本心、悟境又是神圣的,禅僧为了避免触忌犯讳,用“那”来隐指。这样,《祖堂集》中“那”多运用讳饰的修辞手法,如:
(14)时有两街首座,对御问师:“本自圆成,凝然湛寂。和尚对圣人,说个甚摩事?”师云:“汝更听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