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韩国的中国修辞学研究

作者:罗敏球

概念一样居于重要地位。一个作家的文章和别的作家比较总是呈现出鲜明的特色。风格学是修辞学重要的分支领域,各种文学作品风格的起源、理论体系和分类、用法研究等既是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也为文学专业所关注。风格研究中体现了文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即实现了“文学中的语言学”的先锋场。 李镇汉(1993),黄祖耀(1993),郑日薰(1999)分别对苏轼诗文、杜甫诗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风格或概念网作了方法论的分析,具有重要的转型意义。
  另有一些作者主要研究古代诗词的风格。论述鲁迅和郁达夫等中国现代文学家风格的只有很少几篇小论文,如朴佶长(1990,5)和姜鲸求(1992,9)等。
  关于风格概念的理论问题。发表过专门的学术论文者,如彭铁浩(1993,12a,b;1995,6;1996,12;1999,6)关于风格概念和风格批评的系列论文引人注目。还有专论风格范畴问题的元钟礼(1997,6),分类集中探究个人风格的下位分类用语的安炳国(1997,8),李锡亨(1998,12),车贤庭(1999,6)等主导了该领域所有前瞻性的实验。
  另一方面,对中国唐宋时期词风的集中论述,也有李钟振翻译的杨海明的专著(1994)。这是目前把“中国风格”推荐给韩国读者的唯一一部专著。
  1990年代后韩国学术界才开始关注风格研究。除去李炳汉(1979,7)等在学术杂志上发表的5篇论文以外,学位论文、译著也大都在1990年后出版。这与西方及中国活跃的修辞学研究的进展不无关系。
  
  2.3文体研究
  中国的“文体”指的是“文章体制”,一般来说可与西方的“style”对等。西方的修辞学是“rhetoric”,文体“style”则是总的概念,研究文体的学问称为“stylistics”;而在中国“文体”研究和“风格”研究同属修辞学重要的下位分类领域。
  在韩国,孙洙英(1998)和韩英道(1998)两篇学位论文分别对唐传奇和《史记》文体作了古典性分析。两文都出版于1990年代末,和西方文体论关联的学位论文相比有点晚。
  韩国学术杂志记事中谈到不仅是风格,在对《文心雕龙》的《体性》所作的研究和文体分类研究中还应提到梁忠烈(1985,2;397—434),徐允锡(1991,9;167—174)。朴起用(1996,6;297—321)对西方文体论主要的著作J.M.Murry的《The Problem of Style(文体论讲义)》和《文心雕龙》进行了比较分析。
  值得瞩目的一点是,李锡浩(1969),车相元·(1970)等在我们国家中文学术界较早表现出对文体的关心。前者以接近方法论的方式对《西厢记》的文体进行了阐述,后者考察了中国文学中文体兴起的轨迹。成为该领域当之无愧的研究先驱。
  此外,研究《史记》文体的金成焕(1993,12)、研究《楚辞》文体的沈圣镐(1995,12)、考察小品文文体特征的金圣惠(1998,12)以及涉猎先秦时代文体概念萌芽期的赵达夫(1999,10)等小论文也在1990年代陆续发表。
  韩国的中国文体研究大部分起步于1990年代,大都局限于《文心雕龙》或《史记》等几种突出文本的文体研究。以后,中国传统观念的文体和修辞学中,和称之为现代意义的语体有关的概念会更加明确。语体学的学习和研究仍然有待深入。
  
  2.4比喻研究
  韩国这方面研究的主要成果是分析古代思想书籍或文学作品中比喻的运用方法,共见9篇论文。
  朴顺哲(1999)对《诗经》中出现的用自然物来作比喻的现象进行了考察,金惠元(1999)运用修辞方法对中国现代小说所作的分析是这一领域中韩国人在中国写的唯一一篇硕士论文。
  继李钟汉(1991,12)对韩愈散文的比喻研究之后,朴钟赫(1993,2;1994,2)和朴渊圭(1998,12)对《庄子》、《周易》等的研究也陆续在国内学术杂志上刊发。
  比喻即Metaphor,既是中国修辞方法的核心,同时也是西方修辞学最关注的焦点。相关研究在韩国也是在1990年代才起步。所有的谈话都蕴含着比喻性的要素。演说、小说的描写、对话艺术等通过语言呈现的形式都成为比喻分析的对象。通过对这种修辞方法具体、深入研究,可探寻文学文本中隐含的真意。比喻自身的理论体系、下位分类和各种用法、文学作品中对比喻的灵活运用,都需要在今后作进一步研究。
  
  3 二十一世纪研究展望
  
  以上本文一一考察了韩国对中国修辞学的综合性理论研究和作品分析、风格、文体、比喻等相关研究。从已取得的成果看来,相比于世界范围内的修辞学兴盛,数量不算太多。韩国大学教养科目现已开设应用的一般修辞学课程,如演讲(即speech)、话术等课程已慢慢变得流行。但是,除笔者所在的水原大学中国语系和明知大学中文系外,大部分大学的中文系还没有开设“中国修辞学”这样的课程。
  还有,通过本文的考察,我们可以体验到韩国中文学术界对中国修辞学源流探求的精神,及将修辞学方法论用于文学作品分析或其他应用实践的努力——特别是1990年代以后,和时代潮流积极呼应,结出了相应的研究果实。
  今后,韩国的中文学术界在中国修辞学领域应进一步研究的课题还有很多。所以,为建立汉字文化圈中的韩国固有的修辞学,文献学的资料和现代信息学科更应该加强建设。还有,以第三方观察者的立场,也可对中国修辞学各领域面临的亟需解决的问题给以客观、合适的指导。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