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汉语问路话语研究

作者:王春辉

之前,说话人和受话人都已经互相看到了对方,于是说话人就直接询问,而没有使用“哎”这一标记。在这种情况下,是说话人的注视这一非言语手段起到了提醒并确定交谈询问对象的作用(王冬竹,2005;刘虹,2004:75—80),所以“哎”也就没必要用了。
  2.2.2称呼语及请问类和您好类话语
  我们注意到,152个实例中,使用了称呼语的就有75个,占到了总数的近50%。这些称呼包括“同学、师傅、同志、大姐、大哥、阿姨、大爷、小姐、服务员、叔叔、朋友、先生、老师、小哥”等。问路话语中使用称呼语,一方面起到引起对方注意,明确话语指向,确定受话人的作用(卫志强,1994;李明洁,1996;刘虹,2004);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称呼语传达的情感信息,最大程度的维护受话人的“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拉近与受话人的交际关系,方便会话的进行(何兆雄,2000;周瑞琪,2006)。
  称呼语作为一种习惯用语,其使用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Erivin—Tripp,1969/1972;卫志强,1994;李明洁,1996),比如交际双方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交际双方职业、年龄、性别等社会特征的差异,交谈的时间、地点等语境因素,双方固有权势量及临时权势量的高低等等。问路话语中称呼语的使用当然也要受这些因素的制约,例如在我们记录的实例中,有些称呼语比起另一些称呼语来,其所称呼的对象要稳定得多:“同学”这一称呼,一般就只用于学校这一场合;对司机、修自行车、修鞋的人,一般就用“师傅”来称呼;“大夫”则只用于医院这样的场合。原因就是在这些场合中,说话双方的身份、谈话的场所、听话人的职业等都是确定的,说话双方年龄的因素。及说话双方的地位因素所起的作用就很小了。
  除了以上这些因素,说话人本人称呼语语用能力的大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说话人的称呼语语用能力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说话人称呼语体系的丰富或贫乏,二是说话人随语境的变化变换称呼语的能力。我们记录的问路话语中,就有几个可以说明问题的例子。
  (12)“哎。师傅,体育馆怎么走?”
  此例中说话人是一个20-25岁,职员衣着的男士,受话人是一个20岁左右的学生,问话地点是校园里。
  ’
  (13)“哎,师傅,问一下子,怎么到那个湖边啊?”
  此例说话人是一个35—40岁,商人衣着的男士,受话人是一个20岁左右的女同学,地点也是在校园。(12)(13)两例从说话的地点及会话双方的特征来看,说话人选用的最适当的称呼是应该“同学”。在收集语料的过程中,我们还记录到了两个类似的例子,一个是在武汉市陆军总医院急诊部。一位40岁左右的女卫生服务人员,对一个20岁左右的女孩说:“哎,师傅,请让一下,我拖一下地。”当时我们就询问说话人,是不是都会称别人师傅,她说一般情况下都会称呼别人师傅,不管对象情况如何。另一个例子也是在陆军总医院。一个50岁左右,从衣着及言谈上看可能文化程度不是很高的男同志,对一个30岁左右的女换药医生这样询问:“小姐,问一下周五动的手术现在是不是要换药了?”。显然,在医院这一语境中,“医生”或“护士”应该是恰当的称呼。
  “对于具有特定地位的对象,如果有一个公认的正规称呼,则任何偏离都是一种信息。”(S.M.Erivin—Tripp,1969/1972)以上几个实例都可以看作是称呼不当现象,是一种语用上的失误。而这都可以从说话人称呼语语用能力的角度予以解释。有两种可能:
  第一、说话人自身的称呼系统比较贫乏,只有有限的几个称呼语,于是他们就用这有限的几个称呼去称呼所有的对象。这种称呼系统的贫乏造成的结果就是,某一个或某几个称呼语,在说话人的使用中得到了泛化。
  第二、说话人的称呼系统可能是比较完备的,但是说话人对会话环境的变化不是很敏感,不能根据会话环境的变化而变换不同的称呼。
  这两种情况都与说话人自身交际能力的高低有关。
  您好类和请问类话语的功能跟称呼语是一样的,所以它们可以出现在相同的位置,使用任何一种或者三种话语的组合格式,都可以达到维护受话人“积极面子”、方便会话进行的目的。而三种礼貌话语两两或三个同时共现时的规则2.1中已有论述,不再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它们(礼貌套话)构成了人类语言的另一类重要事实,语言学应当把它们纳入语法理论的系统或者介绍给那些能更好地研究它们的人。它们形成了看起来似乎是无穷无尽的语言使用的模式,人种志学者应该予以描写、分析和解释”(Charles A.Ferguson,1996),尽管我们对一些格式、用法较为固定的礼貌套话已经有了大量研究,但是在真实语料的搜集和理论挖掘的深度上都还需加强力度。
  
  3 余论
  
  到不熟悉的地方,向某陌生人问路,这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言语事件,也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场景之一。本文考察得出的结论可以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直接参考,比如四种问路话语格式中,我们教给留学生时就应从典型格式B、C教起,而A、D两类则可视教学目的不同而有所选择地教授。并且应说明,由于称呼语使用受多种条件限制,所以在问路话语中最好不使用称呼语,而应选择相对中性的您好类或请问类话语。
  会话分析强调真实场景言语的核心性,并对之做出细致的描写和解释。我们的考察正好可以作为一个个案,来丰富、印证或证伪已有的结论。比如刘虹(2004:159—160)指出:“陌生人在会话的开头一般用称呼来吸引对方的注意,预示会话的开始,而熟人之间的会话,如果双方地位、尊卑相同,则常常用‘哎’代替称呼。”而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到,陌生人会话的开头不一定非用称呼,可以用您好类或请问类话语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格式。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陌生人会话的开头也是用“哎”的,而且由于其生理和话语连接上的功能,使它的使用具有了某种强制性。但是这种用法的“哎”字跟刘虹说的熟人之间代替“称呼”的“哎”字还是稍有差异的。
  如果将称呼语、请问类话语、您好类话语统一称作“礼貌用语”,那么四种问路话语格式可以进一步概括为一种格式,即“(哎)+礼貌话语+询问内容”。鉴于问路言语事件是询问言语事件的一个类型,而且是较为典型的一种类型,所以我们得出的这个问路话语的抽象格式也应该是大多数询问言语事件所使用的话语格式,具有普适性。
  本文运用话语分析的方法,以来源于真实会话事件的语料为基础,对向陌生人问路言语事件中说话人的话语进行了分析。发现询问话语可以概括为四种格式,它们构成了一个具有礼貌等级的封闭体系;“哎”是一个具有提醒在场的人注意,进而确定受话人功能的话语标记;询问话语中称呼语及其他类礼貌话语的使用有一定规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