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谈谈修辞学的发展取向
作者:沈家煊
(1)*This book publish
(1)?这本书出版英语里的“This book publish”绝对不合语法,要么说“This book is published”,要么说“This bookwill be published”等等,但是绝对不能说“This book publish”——它在任何场合都不合语法,在任何语境里都不合语法。英语的语法规则是说一不二的。但是汉语里面“这本书出版”成立不成立?它在一定语境下能成立。譬如,对举的时候就成立:
(2)这本书出版,那本书不出版。或者是回答问题:
(3)问:这本书出不出版?
(3)答:这本书出版。那么,这样的现象,你说是句法现象还是修辞现象呢?假如绝对区分语法和修辞的话,就应该是修辞现象。因为,在一定语境里可以成立的,那就不是说一不二的语法。但是我回过头来一想又不行了。譬如,我们汉语里有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之分,“今天冷”单独不能成立,必须得说“今天很冷”才能成立。但是,你要对举就又能说了:
(4)今天冷,昨天不冷。或者也是回答问题:
(5)问:今天冷不冷?
(5)答:今天冷。这跟刚才“出版”的情形是一样的。我们是不是说这也是修辞问题,不是语法问题呢?你要这样一来,汉语语法没有什么可研究的了。朱德熙先生肯定就不会同意,他写《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就是根据这个现象把汉语形容词分成两类。所以说,汉语语法研究离开修辞问题实在没有多少可研究的。不像英语有这样硬性的东西,汉语里没有多少硬性的东西。我想,这也是今天语法研究者和修辞研究者走到一起来的原因之一。
另外,我觉得修辞研究实际上有两个取向。这两个取向我想应该都可以得到鼓励,都可以发展。一个取向是比较注重修辞语言与一般语言的共同点。这种取向就是吕叔湘先生所说的要研究“合适性”,即“得当”、“得体”、“自然”。_般的语言要“合适”,修辞语言也要“合适”。这是一个取向。还有一个取向比较注重修辞语言和一般语言的不同点,它的特殊性。修辞语言会产生一种刚才有人说的陌生感、一种美感、一种震撼力,一种强烈的主观意味。
我觉得这两个取向都可以发展。个人兴趣爱好不同,或者自己的学术背景不同,朝哪一个方向发展都可以。两个方向都有待于深入。前一种取向可以深入,有许多语用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鉴。譬如刚才说到的撞机事件。当初美国人坚持要用“regret”,我们坚决不同意,一定要他用“apologize”。后来,美国人作出让步,说用“sorry"。我们也不同意,最后他用了“very very sorry ”。“笑声”这里就有一个基本的语用准则——Grice的“适量准则”——在起支配作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中方和美方都很清楚地知道存在一个荷恩等级(Horn’s scale):说出量小的词意味着量大的词不成立,即用了“regret”就意味着不是“sorry”和“apologize”,用了“sorry”就意味着不是“apologize”。这就是语用学的“适量准则”在起作用。假如能把这一层道理说清楚,就是在前一个取向上深入了一步。
后一种取向强调修辞和一般语言的不同点,也有待深入。譬如说,特殊的意义是怎样产生的?陌生感是怎样产生的?要把背后的机制搞清楚,不是停留在它有什么样的修辞效果就可以了,而是要探讨言外之意、主观意义——现在我把它叫作“浮现意义”(emergent meaning)——究竟是怎么出来的?国外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多的研究。我最近做的“揉合”与“截搭”的研究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目前之所以有修辞学“转向”的说法,大概是由于我们过去的传统是比较重视特殊性的研究,比较偏重于辞格的描写,但是停留在辞格描写上就没有太多创新和突破了。我们现在看到修辞语言与一般语言还有共同之处,过去不太重视,于是要回过头来研究共同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修辞学研究的“转向”。其实转向也应包括从研究修辞语言的特殊意义到研究特殊意义产生的机制。总之,两个方向的研究实际上相辅相成,可以互相促进,但是都有待深入,也完全可以深入。
无论哪一种取向,都要立足汉语事实,挖掘深层机制。做研究无非就是摆事实和讲道理。如果光是罗列事实,大家一定不满足,甚至会奇怪,问你摆这些事实干什么。摆事实也要讲究个摆法,而讲究摆法就是在试图讲道理。事实摆到了位,要讲的道理也就在其中了。
最近看闲书《大时代的英雄与美人》(朱鸿著,文汇原创丛书之一),最后一篇《诗人多难》讲唐代诗人的生存状态。全文共25段,每一段讲一个或两个诗人,按其出生先后排序。除了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每一段都是开头第一句引入一个诗人,诗人通过这一句“出场”。这些段落的第一句我照录如下:
(6)(二)大约在王绩出生四十年之后,骆宾王诞生于唐婺州义乌一个书香之家。
(三)大约在骆宾王出生十年之后,卢照邻出世了。
(四)大约在卢照邻出生之后十四年,王勃和杨炯问世。
(五)在王勃和杨炯四岁那年,宋之问呱呱坠地。
(六)在宋之问出生之后五年,陈子昂降临人间。
(七)在陈子昂出生十八年之后,张九龄来到人间。
(八)王之涣小张九龄七岁,是公元688年出生的。
(九)孟浩然小王之涣一岁,是襄州襄阳人。
(十)王昌龄小孟浩然一岁,生于公元690年。
(十一)大约在王昌龄出生十年前后,王维出生。
(十二)李白小王维一岁,是公元701年下凡的。
(十三)高适小李白一岁,大约出生于公元702年。
(十四)大约在高适出生之后十年,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
(十五)岑参小杜甫三岁,是河南南阳人。
(十六)在岑参出生三十六年之后,孟郊出生于湖州武康。
(十七)孟郊出生之后十八年,韩愈登陆于河南河阳。
(十八)韩愈出生五年之后,刘禹锡和白居易问世。
(十九)柳宗元小刘禹锡与白居易一岁,是早逝。
(二十)柳宗元出生之后六年,元稹和贾岛出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