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VS”VS“PK”
作者:孙 欣
关键词 VS PK 异同
VS是拉丁文versus的缩写,含义为“相对照”、“相对立”,后被英文采用。汉语中介词VS多用于同一范畴事物的比较。以下两例出自《人民日报》:
(1)《刚柔争锋(新闻分析)许昱华VS加里亚莫娃》(2006,03。23,第12版)
(2)陈水扁声称明年选举的主轴是“一边一国VS一个中国”的对决。(2003,12,26,第10版》)
VS所指是正式、客观、静态的;对等的双方,平等的对抗,不带有任何主观的、褒贬感情色彩和突出的形象色彩,不具有倾向性,多用于正式场合,如例(1)用于体育上,例(2)用于政治上。一般说来,VS双方存在明显的区别和联系,对立性较强。如“国外授课式硕士VS研究式硕士”,联系是均为硕士,区别在于某种形式;“留学VS考研”,二者均为毕业大学生面临的出路,但差异较大。再如小资VS非小资,男生VS女生,现代VS传统,超级女生VS超级策划,蜡笔小新VS樱桃小丸子等等。VS双方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或都需要分出胜负,对抗双方完全存在打和的可能,亦或仅仅是二者的简单对比。
作为同表“对抗”义的外来词,PK着实“疯狂”了一把。自2005年一兴起PK便铺天盖地。2006年、2007年PK的曝光率更是节节攀升。多数人认为PK来自网络游戏,虽说法不一,却并不影响PK的实际使用。
PK是汉语吸收外来字母词中的唯一一个动词,使用极其广泛,报纸、电视、期刊、网络……凡有信息传达的地方,就几乎都可以看到这个词,其含义主要有“玩家杀手”、“单挑”、“对决”、“决斗”、“击败”、“淘汰”或者“争霸”等。多数情况下PK都会以标题的形式出现,其作为整个语段的语义焦点可使表义更加直接、且具有冲击力。以下三例出自《人民日报》:
(3)玩网络游戏上瘾是当前最令家长和社会各界头疼的问题之一,而玩家之所以会着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些网络游戏要求玩家必须通过练级或PK(玩家之间互相攻击)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在游戏世界中的地位和能力。(2005,08,12,第5版)
(4)郝向宏介绍说,《抗战online》对于玩家的PK和角色扮演等都有限制。(2005,09,05,第5版)
以上两例分别出现在2005年8月和9月。8月的新闻中出现“PK”,在括号中做了相应的解释,符合新词在使用之初的规范,即意义明确;9月的新闻中出现“PK”,未作任何解释。例(3)、(4)显示了《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对以PK为代表新词的接受过程及其所持的态度。不过《人民日报》使用PK,仅限于最初的网络游戏范畴,并没有随意扩大到其他领域,足见态度之谨慎。
PK相对于VS,使用较随意。但不管用什么方法和手段,PK的双方一定要分出胜负,哪怕头破血流、两败俱伤。强者胜出,弱者淘汰,显示了竞争的残酷。当代社会充满激烈的对抗,优胜劣汰的法则似乎尤其适用。每一个体都必须不断努力、进步,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恰与PK精神吻合。语言的特征会和人的性格、恐惧、内心对外界的印象、听到的传闻等交织在一起,也因此和人在生活中经历的一切幸运和不幸的事情密不可分。于是我们便很容易把已有的经历和感情带到其它PK的场合,使用时,似乎只要“对抗”义已出现或暗含,为增加形象性,多数情况下都会选择PK而不是VS。可以说,PK更加适应加快的生活速度、日新月异的网络、媒体的发展及社会的现状。相比之下,VS则象是另一个时代的代表——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凡是社会生活中出现了新的东西,不论是新制度,新体制,新措施,新思潮,新物质,新观念,新工具,总之。这新的东西千方百计要在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系统中,词汇对外界变化反映最快,“某一个社会群体的生产力发展,文化形态的变异,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无不在语言中留下影像,而这些影像更多地分布在语汇方面。”这一点正为PK所证明。相对于VS,PK包含更多的动态感,动程感,更直接、更暴力、更血腥,它无时无刻不在锻炼、考验着人们的承受能力,由开始源于网络游戏到继而快速并广泛扩大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对抗是第一位的,故有时PK双方可能毫无共同点可言,如“我PK辣椒”。
现代汉语词汇系统是非常丰富的,根据不同场合、不同范围、不同感情色彩、不同语言习惯可以选择不同的词语以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义。PK和VS的理性意义虽相同,均为对抗,但从是否具有感情色彩、对抗双方能否分出胜负、侧重动态还是静态、过程还是结果等方面,二者仍有较大区别,它们各自分工,各司其职。故而VS并没有因为表义更加形象的PK的出现而消失,差异的存在使二者亦可现于同一语言环境,如《女秘书PK老板VS人民PK政府,法律VS强权,到底哪个说了算》、《“没论文的教师VS不受学生欢迎教师”PK“缺德”教师》、《红花VS战神PK后记》、“梦想中国VS超级女生的火爆PK”、“阿迪VS耐克终极PK”等。二者同现时,作为标题足够吸引人的眼球,极具冲击力,但信息传达的直接性稍弱,表义存在一定的层次性。一般将VS作为第一层次,是理性的对比;将PK作为第二层次,是感性的抗争。VS只是一种比对,可在相对平和的氛围下进行,甚至讲和;而PK则一定要有个结果,一定要分出胜负,极具“抗争”、“对抗”、“竞争”、“抗衡”、“挑战”等色彩。因此主体只要看到或者听到PK,就能在头脑中勾画出所有想象得到的困难、艰苦,非常形象、直接。
在PK繁荣的背后,其实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一个词的流行造成使用的混乱,这样的现象是否需要提倡?汉语是否真正需要在汉字中间插入字母词以明确表意?根据2006年3月1日起开始生效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将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也就是说,从2006年3月1日起,如果在上海的政府文件、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出现诸如“美眉”、“恐龙”、“PK”等网络流行语言,将被判定为违法行为。这是国内首部将规范网络语言行为写入法律的地方性法规,这样的做法是否合适我们暂不做评论。至于PK是否能继续保持高昂的势头,是否能像其他诸多字母词一样留在汉语里,便不是人为力量可以决定的了。
在“VS”VS“PK”或者“VS”PK“PK”的竞争中谁将获胜?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