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自然焦点和对比焦点的语用转换

作者:王建华 李秀明




  提要 本文对变焦这一修辞新格的语用机制作进一步讨论,认为变焦在实际的言语表达中不仅仅是改变句内焦点,有些变焦修辞还改变话语焦点类型,即将自然焦点转化为对比焦点,引进了句外的信息,从而产生幽默的语用效果。
  关键词 变焦 自然焦点 对比焦点 幽默效果
  
  1.变焦作为一个新辞格的提出
  
  “变焦”作为一个新辞格是由赵宏在《修辞学习》2001年第三期的《修辞新格——变焦》一文中提出,作者认为,人们在交际中,每句话都有一个“强调重点”,如果接话者故意回避原句的重点部分,而回答非重点部分,这便改变了原句的意义,即改变了原句的“焦点”,这样可以形成幽默。这是言语交际中形成幽默的一个重要手法,作为修辞格,可称其为“变焦”。援引原文的三个例子如下:
  (1)父亲说:“你小子真是,我在你这么大年纪时,可没撒过这么大的谎。”
  儿子问:“那么,您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撒这么大的谎呢?”
  (原文分析:父亲的强调重点应该是“可没撒过这么大的谎”,但其儿子回问的重点是放在了“我在你这么大年纪时”。)
  (2)老师问:“小波,你为什么上课吃苹果?”小波回答:“报告老师,我的香蕉吃完了。”
  (原文分析:强调重点是“吃”,话语焦点是“吃”,而不是“苹果”。)
  (3)贫寒的房客对房东太太说:“你的房子怎么又漏雨了?”
  房东太太回答说:“凭你付那点房租。难道还想漏香槟酒不成?”
  (原文分析:焦点应该是“漏”,而房东太太偏偏不回答漏不漏的问题,将房客句子的焦点故意改在“雨”上,去回答“漏什么”的问题。)
  (4)一位外国使者看到林肯在擦自己的皮鞋,赞扬说:“啊,总统先生,您经常自己给自己擦鞋子吗?”
  “是啊,”林肯回答道,“那么你自己经常给谁擦鞋子呢?”
  (原文分析:这句话里,其焦点是前一个“自己”,而林肯将外国使者话语的焦点改为后一个自己。)
  从上面援引的原文可以看出,《修辞新格——变焦》一文很敏锐地观察到“变焦”这种修辞手段在形成幽默时的作用,并对“变焦”这一辞格与“移义”、“闪避”“断取”进行辨析,说明它们的异同。但是在关于“改变焦点”具体过程的说明上还不够透彻,并且在对“焦点”的理解上也不够准确,本文准备进行更深入一些的分析。
  
  2.自然焦点与对比焦点
  
  2.1 焦点的概念分析
  焦点不是一个句法概念,而是一个话语功能概念,是指说话人最想让听话人注意的部分。在句子内部,焦点是说话人赋予信息强度最高的部分。跟句子的其余部分相对,可以用“突出”(prominence)来概括它的功能;在话语中,焦点经常有对比的作用,跟语境中或听说者心中的某个对象对比,可以用“对比”(contrastive)来概括它的功能。从理论上来说,焦点可存在于句子的任何部位,因此不是一个结构成分。
  焦点是相对于背景(background)而存在的。根据背景的存在形式,背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话语成分,即话语中的某个部分,另一类则是认知成分,即并没有在话语中出现,而只是存在于听说者的共享知识中的对象。根据背景跟焦点的位置关系,焦点所对的背景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本句中的其他成分,另一类是在上下文或共享知识中的某个对象或某项内容。(刘丹青、徐烈炯1998)
  可根据背景和焦点的位置关系,采用[±突出]和[±对比]两对特征来刻划焦点的功能。“突出”是指焦点以本句其他内容为背景,焦点成为本句中最被突出的信息。“对比”是指以本句外的其他话语成分或共享知识为背景,相对于那个句外成分,焦点是被突出的信息。根据这两对特征,人们通常谈论的焦点大致可分为两类,即自然焦点和对比焦点。
  
  2.2 自然焦点
  句子的自然焦点,又可以叫常规焦点、中性焦点、非对比性焦点。它的特征如下:
  自然焦点:[+突出],[一对比]具体地说,某些句法成分在没有对比性焦点存在的前提下,自然成为句子信息重点突出的对象,同时往往也是句子自然重音的所在,其背景则是句子的其余部分。自然焦点跟语序的关系较为密切,但并不需要具备专门的句法特征。
  
  2.3 对比焦点
  对比焦点不同于常规焦点,其特征如下:
  对比焦点:[+突出][+对比]对比焦点有双重背景。它既是本句中最被突出的信息,因而以句子的其余部分为背景,所以有[突出]的特征;又是针对上下文或共享知识中(尤其是听话人预设中)存在的特定对象或所有其他同类对象而特意突出的,有跟句外的背景对象对比的作用,所以又有[对比]的特征。
  以上引的例子(2)来具体说明:
  老师问:“小波。你为什么上课吃苹果?”这个问话的背景只限于句子内部,属于自然焦点,问话人只希望激活句内信息,想知道接话人课堂吃东西的原因,而无意激活接话人的知识背景,如水果种类等。我们再来看下一个语例:
  (5)妻子问:“你怎么只买了些苹果啊?”
  丈夫答:“香蕉和橙子都卖完了。”这个问答中,妻子的问话中就是对比焦点,问话人希望激活接话人的共享知识或上下文信息,比如丈夫去采购之前可能妻子曾向丈夫吩咐过要买苹果、香蕉、橙子等,这个问话中的信息焦点就是对比焦点,丈夫的回答只是常规回答,而不是出人意料的幽默性答语。
  
  3.变焦的语用机制
  
  变焦多出现在对话的语境之中,这种修辞格产生的机制有两种类型:一是答话人将发话人的话语中信息强度最高的部分(即焦点)予以回避,而选择发话人话语中的非焦点信息作为下一个话轮的信息重点;二是接话人将问话人的话语焦点进行曲解,将问话中原属于自然焦点的话语曲解为含有对比焦点的话语。
  
  3.1 句内自然焦点的改变
  如例(1),父亲的强调重点应该是“可没撒过这么大的谎”,也是父亲在他的话语中信息强度最高的部分,前文(2.2)提到自然焦点的背景是句子的其余部分,它跟语序的关系较为密切,但并不需要具备专门的句法特征,所以儿子把回问的重点是放在了“我在你这么大年纪时”,是根据父亲的话语中其他成分提出的,父子俩各自突出的信息重点不同,这样既回避了自己撒谎的问题,同时引入一个新的话题,使自己摆脱了不利的情形。
  
  3.2 句外对比焦点的引入
  如上引的例(2)的问话中,老师的话语中形成的自然焦点是“为什么”。也是说话时的逻辑重音之所在,而不是《修辞新格——变焦》一文提出的焦点“吃”,老师问话的目的是想得知小波上课吃东西的原因,因为按照中国的惯例,上课吃东西是不正常的现象,所以老师其实是使用一个问句来责备小波,这句话中的焦点是一个自然焦点,只能以本句内容为背景的,而小波则有意将其理解为一个对比焦点,因为“苹果”这个词语可能激活水果这个语义范畴,小波引入了本句外的其他话语成分,将话题引进水果范畴的比较,回答说“我的香蕉吃完了”,产生幽默效果并对老师的前理解“上课不许吃东西”进行挑战。
  
  4.余论
  
  话语的焦点和话语的背景、交际者的预设知识有很大的关系,在句法方面没有很强的标记性,但在日常语用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人际功能,能够准确地捕捉说话人话语中的焦点,并在答话的过程中选择遵循发话人的预设焦点,还是改变焦点,挑战他的预设知识,是交际者具有较好交际能力的一种反映。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某些辞格没有明显的形式标志,如变焦、计白等,这些言语行为能否达到交际效果取决于交际者之间的共享知识和推理能力,能否将其归入辞格还需要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