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报料”的语义弹性及“爆料”

作者:赵燕华




  提要 “报料”和“爆料”在语义及语法性质上的一系列发展变化表明:缩略是表达新事物或新现象的一个重要构词手段,但缩略只是词语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而不是终点。
  关键词 报料 爆料 缩略词 语义弹性
  
  一、“报料”——无原形的缩略词
  
  时下新闻媒体不断繁荣,很多与媒体密切相关的新词便应运而生,“报料”就是其中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新词。“报料”的频繁使用只是近几年的事,2000年以前很少使用。在“人民网”的报刊检索中,1998年的报刊只有一篇文章使用“报料”一词,1999年为两篇。而从2000年1月1日年到2005年12月15日的22种报刊中,共检索出784篇含“报料”的文章。现在,“报料”一词已被商务印书馆2005年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列入词条。《现代汉语词典》对该词赋予了两个义项,一是作动词,表示“向媒体提供新闻线索”,二是作名词,表示“向媒体提供的新闻线索”。单从这两个义项,我们不能直接看出“报料”的构词方式,很难看出它源于何处。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报料”的字面意义。先看下面几个例子:
  (1)那么,已经了解了企业详情后,干嘛还要第二次重复登门检查?莫非是恶意举报者的“报料”遮住了执法人员的双眼?(《半岛晨报》2005.09.26)
  (2)11月11日,早报与工商部门联合,开通了举报人造猪血热线。随后,接到不少市民报料。(《东方早报》2005.11.16)
  (3)在此情况下我别无选择,分别向执法机关举报及媒体报料(包括在网上用真名真姓发帖子)!(《西部律师》2005.05.13)
  (4)前天居住在广州洛溪桥附近的鲁先生在番禺沙溪批发市场买了“黑心棉”,昨天气愤地向本报报料。……他表示消委套将提醒有关部门前往查处,消费者发现加工、销售黑心棉的厂商,可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南方日报》2005.12.07)例(1)、例(2),“报料”的“报”是“举报”的意思;而例(3)和例(4)则明显地区分出:向执法机关或相关部门汇报情况称为“举报”,而向媒体提供新闻材料称为“报料”。但在词典的义项中,“报”并没有“举报”的意思,所以“报”不同于一般的语素,而是一个缩略语素,它的缩略语素义就是其所表示的词语的意义。同样,“料”也是“新闻材料”的缩略语素。但是,“报料”也不是缩略语的词化形式,因为它并没有固定的原词语,只能通过复原性的解释来理解它的意思。所以,“报料”可看作是由两个缩略语素构成的一个无原形的缩略词,它的复原性解释为“举报新闻材料”。
  
  二、“报料”的语义弹性
  
  “报料”的“报”是动词性语素,表示“举报”,“料”是名词性语素,表示“新闻材料”。“报料”用作动词时是动宾结构,动词性语素“报”是语义的重心,如:
  (5)后来由于别列佐夫斯基及时向英国军情五处(M15)和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报料,方才使得这起恐怖交易胎死腹中。(《新京报》1994.10.25)
  (6)当晚8时50分许,有市民向本报报料,称在南昌上空出现许多不明飞行物……(《江南都市报》2004.11.1)
  “报料”也经常用作名词,这时语义重心转移到了名词性语素“料”上,意思是“举报的新闻材料”,即《现代汉语词典》的“向媒体提供的新闻线索”。如:
  (7)去年的这个时候,西安媒体也曾经像现在一样爆炒国际西琏的消息,但那次没有事先打过招呼的“报料”,却给徐泽宪以及西安负责西迁事项的高层来了个措手不及,……(《东方体育日报》2005.12.05.)
  “报料”作为无原形的缩略词,虽然从字面上看失去了表义的明确性。但却增强了语义的弹性。在“报料”的复原性解释中,“举报”是语义的重心,而缩略词“报料”赋予了动词性语素“报”和名词性语素“料”在语义上的同等地位,二者都有可能成为语义重心,在不同的语境中它们会显示出不同的词性特征。当“报”成为语义重心时,它就与它的原词语一样,显示出动词的功能,表示“向媒体提供新闻线索”;当“料”成为语义重心时,它就显示出名词的功能,表示“向媒体提供的新闻线索”。当然,“报”和“料”也有可能出现语义轻重机会均等的情况,这时“报”的动词性语义特征和“料”的名词性语义特征都没有突显出来,浮现出来的是它们共同的语义特征:分类性语义特征(“报”是一种动作类别、“料”是一种事物类别),这样“报料”就作为区别词,用来对事物进行分类。这是它在语法上最显著的变化。作区别词时,可以构成“报料费”、“报料人”、“报料风”、“报料悬赏”、“报料热线”、“报料内容”等新的短语。如:
  (8)警方说,“报料人”为贪图某媒体报料费,便肆意渲染,提供“报料”。(《珠江晚报》2005.12.25.)
  另外。动宾结构的“报料”还可以作离合词,如:
  (9)黄钟说,最多的一天,他报了20个“料”。(《职业报料人领着“薪金”过日子》,摘自《羊城晚报》2005.4.8)
  最近。由“报料”又引发出一个新词“扑料”:
  (10)40岁的江西乐平人黄钟,去年底辞职做起了职业报料人,他在近4个月的时间里,每天奔走在佛山的城市与乡村之间风雨无阻去扑料,至夺已有近百条线索被媒体采用,其中当地一家报社就采用了近60条,这使他挣到了6000元的报料赞。(同上)
  
  三、“爆料”——“报料”的异形同义词语
  
  值得一提的是,“报料”还有一个异形同义词语“爆料”。而同样也可作动词、名词和区别词,如:
  (11)与意大利众多俱乐部老板相比,森西算得上是最心直口快的一个,这不仅仅在于他经常向大牌俱乐部和足协开炮,而且体现在对于球队的转会问题上,他从不像莫吉和加利亚尼那样遮遮掩掩,昨走,森西再度爆料:“罗马队将鍪下戴维斯!”(《京华时报》2003,09.04)
  (12)本轮最具观赏性的比赛应当是中花主场迎战北京现代一役,这沪京之间的恩怨已经成为中国足球永恒的爆料,每每相碰就会擦出许多火花,的确是值得期待的一场比赛。(《江南时报》2003.07.30)
  例(11)中“爆料”是动词,例(12)中“爆料”是名词。
  在“人民网”的期刊检索中,共检索出432篇含“爆料”的文章。与“报料”相比,除2005年“爆料”出现的次数比“报料”多之外,其余5年“爆料”出现的次数都比“报料”将近少一半。“爆料”在“人民网”上最早见于2000年2月:
  (13)1998年5月被观众爆料在阳明山庄会所内醉酒打架,当时郑一直否认此事……(《江南时报》2000.02.21)
  这比“报料”晚了两年。所以,从使用频率和出现时间我们可以推断,“爆料”是在“报料”之后产生的新词,可能是对“报料”的谐音改字。“爆料”作名词最初可能有“爆炸性新闻”的意思,“爆”含有“爆发性”、“轰动性”、“出人意料”等语义特征,这是动词语素“报”所没有的。因此,“报料”和“爆料”的意义并不完全相等,“爆料”富有“突然爆发”的形象色彩和“爆响”的音响效果,增加了语义内涵,并不是对“报料”的简单谐音,而是语言的发展。所以到2005年,“爆料”的使用频率就超过了“报料”,这是社会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自觉选择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爆料”除了跟“报料”一样具有语义弹性以外,它在使用中还出现了偏义现象,即“料”的语素义脱落,整个词语的意义只表现为“爆”这一个语素义。如:
  (14)体会过《一家之主),再来看香港无线小生们演绎的四段姻缘,爆料的场面一定能给您带来快乐的享受。(《京华时报》2002.04.04)
  (15)艾固俱乐部官方网址登出了如此爆料的消息,让人不免有些触目惊心。(《大连日报》2003.04.25)
  这两例中的“爆料”都是作形容词,表示“热闹的”、“火爆的”,这正与“爆”的语索义是一致的,“料”在这里脱落为只表音不表义的语素了。而这一义项是“报料”所没有的,这是“爆料”语义独立发展的结果。
  我们知道,缩略是表达新事物或新现象的一个重要构词手段,但缩略只是词语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而不是终点。词语缩略后,会随着惯性继续向前运动,其语义和语法性质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报料”和“爆料”都是现代社会交际中的必备语言元素,也是新颖的元素,它们处于语言活跃的外层,它们的发展速度必然会更快一些,所以我们在相距不远的时空点早就能看到它的一系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