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异质性”的类型与比喻句的三种结构模式

作者:刘春卉

引起该情绪的事件。比如“儿子考上了名牌大学”、“得了奥运会冠军”、“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的理想”等等。
  因此,这类比喻的本质是在作为本体的事件和作为喻体的事件之问建立基于A的相似点,即这两种事件在引起A所表示的情绪上具有相似性,而且这两种事件是不同类的,至于它们所关涉的主体或对象是否同类,在这里并不起决定作用,因为这类比喻是以事件为本体和喻体构成的比喻。这一点还可以从这类比喻的结构特点得到证明,其喻体不能是不带任何修饰语的普通事物名词,而必须是谓词性结构或被谓词性结构修饰的名词性结构,通常可以表示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如:
  他像小鸟一样高兴。
  他像出笼的小鸟一样高兴。
  他像小鸟出笼一样高兴。
  因此,本体和喻体的性质与A是互相制约的,当以表示客观非自主属性的A为相似点时,本体和喻体的中心一般是事物,而以主观情绪等自主属性A为相似点的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一般是事件。这类比喻句中能够引起相似情绪体验的事件可以是有关同一个人的,也可以是关于不同事物的,如:
  他像中了头彩一样高兴。
  终于捉着老鼠的小花猫跟抢到骨头的小狗一样高兴。
  第二个例子是这类比喻句的完整形式。一般情-况下由于作为本体的甲产生该情绪的原因在语境中是明确的,可以不必说出,如上面第一个例子。但如果不明确时就不能省略,否则就会语义不完整,听读者一定会问“他怎么如此高兴”、“他有什么好事”等等。这种期待也正好反映了表示自主属性的A不是人的稳定的客观品性,而是由外在事件所引发的暂时的情绪,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同时具有两种相对立的客观品性,如“善良”和“奸诈”,但却可能由于外在不同事件的刺激而交互出相对立的情绪体验,比如看雅典奥运会的女排决赛,所有的中国观众都为中国队的每一个赢球兴奋不已,而为每一个失误沮丧惋惜,而这种情绪的转化几乎都是转瞬实现的。所以.人与某种情绪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这种临时性的情绪都是有原因的,而且引发这种情绪的事件与这种情绪之间关系非常密切,如果发生了应该引起某种情绪的事而当事人却没有相应的表现,一般是会让人感觉意外的,或者认为该人性格内敛.喜怒不形于色,或者推断他一定还遇到了其他事情。
  因此,对于表示主观情绪的A来说,作为本体和喻体的“甲”和“乙”是具有异质性的不同事件,二者构成相似关系的关键在于它们所引起的情绪在强烈程度上具有相似性,而与事件主体或客体没有直接关系。乙所表示事件的主体或客体可以与甲不同类,也可以同类,甚至是同一个人。如:
  他跟猫爪下的老鼠一样绝望。他跟丢了钱包一样懊丧。他跟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孙权一样气恼。
  既然情绪A的产生是一定的事件引起的,那么,喻体就大多由动词性结构或以动词性结构为定语的短语充当。以表示物理属性特征的A为相似点,可能聚集很多典型事物,如“美”与“花”、“水”、“月”、“西施”等。同理,以表示心理或情绪的A为相似点,也可能存在不少典型事件。如“开心”、“高兴”可能由以下事件引起:
  小狗抢到了骨头/抢到了骨头的小狗。
  叫花子中了头彩/中了头彩的叫花子。
  获得奥运会冠军/蓣子考上大学。
  以它们为喻体可以分别组成以下比喻句:
  他跟小狗抢到了骨头(抢到了骨头的小狗)一样高兴。
  他跟叫花子中了头彩(中了头彩的叫花子)一样高兴。
  他跟获得奥运会冠军一样高兴。
  他跟孩子考上大学一样高兴。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一般不在同一个句子或分句当中出现,往往是前面的句子或分句描述一个事件,后面用一个典型事件与之作比。这可能是因为作为本体的事件往往比较复杂,通常需要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才能说清楚。如钱钟书《围城》中有大量此类的例子:
  鸿渐翻找半天,居然发现一本中文译本《伦理学纲要》,借了回房,大有唐三藏取到佛经回长安的快乐。
  鸿渐看了,有犯人蒙赦的快活(8页)
  他(方鸿渐)……自觉没趣丢脸,像直在洋车后面的叫化子,跑了好些路。没讨到手一个小钱,要停下来却又不甘心。
  因此。比喻的喻体可能是事物,也可能是事件,关键要看形容词描述的是客观物理属性还是自主情绪属性。前者表示客观稳定的属性特征,如“漂亮”、“聪明”等。后者表示临时的情绪状态,如“开心”、“高兴”、“伤心”等,这些情绪产生的原因一般是某种事件。以他们为比较点的比喻句的喻体一般是某种能使人产生相关情绪体验的典型事件,正如古人描述人生四大开心事所言: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总之,以表示情绪的形容词为谓语中心通常构成“NP跟s一样A”比喻句,这类比喻句的喻体通常是能够引起同类情绪体验的典型事件。另外,由于这些表示心理感受的形容词都不能量化,或者说它们不可能是度量类的属性特征,因此,事件“异质性”对这类比喻句的判断比较容易操作。只要是两类能引起相似情绪的不同事件,而且作比一方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一般都可以构成比喻句。
  
  三、动作行为“异质”与“VP1跟VP2一样A动作其性”比喻句的形成
  
  除了选择事物喻体(NP)和事件喻体(S)的两类形容词之外,还有一类形容词一般选择动词性成分作为本体和喻体,那就是表示动作属性特征的形容词。
  根据形容词所描述的是事物的属性特征还是动作行为的属性特征,可以把它们分为事物属性形容词和动作属性形容词两类。前者描述的是事物属性的特征,如“高、长、漂亮、光滑、聪明”等。后者描述的是动作属性的特征,如“缓慢、剧烈、熟练”等。它们也能以“速度、强度”等动作属性名词为中心聚集起来。如:
  速度:快慢 缓慢 迅速 急速 麻利拖沓 利索 迟钝
  强度:有力 激烈 疯狂 拼命 起劲 热烈 猛烈
  效果:顺利 流利 漂亮 仔细 灵敏敏捷 热练 老练 笨拙 娴熟
  难度:容易困难好(“容易”的意思,如“好写”)难轻易艰难
  事物属性形容词一般接受普通事物名词定语或事物属性名词主语,不能接受动词主语,而动作属性形容词一般接受动词主语、事件名词主语或动作属性名词主语,如:
  说话慢 发展迅速 操作熟 练进度缓慢
  如果动作属性形容词直接充当普通事物名词的谓语,二者之间通常可以补充出动词性成分,如“火车很快”和“这匹马很快”中都没有出现动词。但是根据“火车”和“马”的提示,我们不难判断“快”指的是“运行”、“奔驰”、“奔跑”之类动作行为速度。
  动作属性形容词作定语修饰名词性成分时,其前一般可以补充出一个动词性成分“V”或“V起来”(“看起来”等感觉动词组成的“v起来”除外),而且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