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语体意识的思考
作者:潘世松
语用主体终生性语体习得的目标是形成“语体集合”、日益接近语体习得饱和度,但任何一个个别的语用主体都不可能习得全部的语体。职业化阶段以前,语体以习得为权重;职业化阶段,语体以运用为权重。
三
既然语体具有习得性,这种习得性又具有渐进性、阶段性和终生性,那么,描写、解释语体特征一个重要的参照点,就是语用主体的不同年龄段。
从交际方式、语言及非语言材料等语体因素的习得情况来看,学龄前阶段末期,语用主体已经几乎本能地习得了身体、口头、实物三种交际方式和语言材料等语体因素,获得了初步的语体能力;进入学龄阶段,语用主体面临着以上三种交际方式、语言材料等语体要素的进一步习得,面临着书面交际方式、语言及非语言材料等语体要素的人为性习得。而四种交际方式、语言及非语言材料等语体要素的人为性习得在语用主体的终生性语体习得中具有质的“飞跃”意义。这样,学龄阶段成为语体要素人为性习得的关键阶段,也是语用主体终生性语体习得的分水岭。因此,以中小学生的语体习得为切入点,对语体进行思考,是“以人为本”的学术氛围下语体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基本要求。
语体研究要关注中小学的语体习得实践,也就要求全社会增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语体意识,必须解决下列问题:
首先,研究对象问题,也就是尊重人生发展年龄段规律的问题。把语体研究对象从目前的主要围绕职业化阶段、围绕语言及非语言材料,扩大到职前阶段尤其是中小学阶段和职业化阶段的统一、解释语用主体和解释交际方式、语言及非语言材料的统一。中小学语文教材、教辅读物的设计、编辑,要充分尊重中小学生的生理机能、心理水平、认知能力、社会化程度、语言习得度等因素的发展特征,有步骤地在中小学建立语体概念、扩大中小学生的语体习得度。比如,当下小学的识字教学问题。调查发现,有的汉字,小学生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记得住,可是,到高中毕业了,好不容易记住的那些字,还是没有机会来运用。这种汉字教学不是难为小学生吗?
其次,研究队伍问题。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语体问题的思考,绝不是语体学专家、学者小范围的自言自语,而是专家学者、中小学语文老师、教学研究人员、编辑老师等的互相补充,其声音应该是全社会的大合唱。
最后,研究成果的发表及推广问题。说实话,据笔者的调查,目前的语体学论文,有多少不同层次的语言工作者在阅读?我们的语言应用型学术刊物又发表了多少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有关的论文呢?
当然,我们的思考涉及一个庞大的系统,只有正视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们的思考才会对完善语体的体系性研究、指导语体习得实践具有更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