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疑问代词“啥”的用法和来源

作者:徐媛媛




  提要 本文描写了“啥”的用法并尝试从语源学的角度探求方言疑问代词“啥”的语源,认为它是由先秦就出现的疑问代词“孰”演变而来的,“孰”和“啥”具有“源”与“流”的纵向的同源关系。
  关键词 疑问代词 语源 同源 啥 孰
  
  一、“啥”的用法及其使用频度
  
  (一)“啥”的用法及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作为疑问代词,“啥”的语法功能有两个:一是指代人,相当于“什么人”、“谁”。如:
  1、“啥叫唐·吉诃德?”(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2、“一家敲门,至少有三家应声‘啥’人?”(梁实秋《住一楼一底房者的悲哀》)
  3、“这是你啥人啊?”(萧乾《流民图》)二是指代事物,相当于“什么”。如:
  1、“箱里有啥?”(毕淑敏《墙上不可挂刀》)
  2、“认了吃啥?”(萧乾《流民图》)
  3、坦白地说,我看书看到这里,掩卷沉思,想要猜出作者要感慨些啥。(王小波《“奸近杀”》)
  笔者对现、当代文库中较为著名的26个作家的作品进行检索,这个词就出现在约500句中,尤其是在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中出现了29次,在汪曾祺作品中出现31次,仅张贤亮的《邢老汉和狗的故事》、《浪漫的黑炮》、《绿化树》三篇文章中就出现了79次。除了这些作家作品的诸多语料外,《现代汉语常用词词频词典》记载了“啥”的频度(统计次数)为696,频率(总频度的百分比)为0.00535,累频(已出现频度之和占词表中总频度的百分比)为58.98248。
  以上的统计数据表明:在现代汉语中,“啥”这个疑问代词使用频率较高。
  (二)“啥”的起源
  “啥”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较高,那它是何时出现,又有什么样的用法特点呢?
  经过对古代文献进行检索,笔者发现“啥”这个方言疑问代词在文献中出现的时间较晚,经调查,明清时代它才以书面的形式出现,统计数据如上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啥”大致出现于明清时期的笔记小说、民歌、白话小说等题材的非主流作品中,到清朝时期频率才开始逐渐增加,并且出现在一些方言色彩比较浓重的作品当中。
  (三)“啥”的古代用法
  “啥”在古代文献中虽出现了2399次,但它作为疑问代词却仅有两种用法:
  一是用于指代事物,相当于“什么”,如:
  1、“勿好末大家勿好说啥。魏老,阿是?”《官场现行记·第十回》
  2、“送馒头给谁吃,要这些船干啥?”《老残游记·第四回》
  3、“看官啊,你不要只在那里做梦,且看看这书倒也无啥。”《海上花列传·第一回》
  4、“这是你老写的吗?写的是啥?”《老残游记·第六回》
  5、“张太太也道:‘说的是啥呢?”’《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七回》
  二是用于指代人,相当于“谁”,如:
  1、“大爷、三爷弗跟啥人,阿要叫连科一同跟去。”《明清民歌时调集》
  2、“啥人来朵外头,人喊鬼叫得是罗个?”《明清民歌时调集》
  3、“屋里还有啥人?”《海上花列传·第一回》
  4、“阿要热昏,啥人来理耐嗄!”‘《九尾龟·第三回》
  5、“上海滩浪随便啥人。看见牌子就晓得是周双珠哚个妹子哉佢。”《海上花列传·第三回》
  二、“啥”的古代形式是“孰”
  黄承吉在《字义起于右旁之声说>提到:“顾欲知一字之声义,又不徒求于本字。字者,孳乳而生,凡制一字,必先有一字为所起之鼻祖,为其制字之所以然。”这段话提出了语源分化的问题,他认为后起之词一定是由古代的词分化而来的。因此后起的方言疑问代词“啥”应该有着它最初的形式,即有着属于它自己的语源。
  关于“啥”的语源,章太炎在《新方言·释词》中也曾提及:“《说文》:曾,词之舒也。从八,舍省声,曾、余同义,故余亦训何,同借作舍。《孟子·滕文公篇》: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犹言何物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也。今通言曰什么,舍之切音也,川楚之间曰舍子,江南日舍,俗称作啥,本余字也。”
  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章太炎认为雅言称“舍”,而俗称为“啥”,也就是说他认为“啥”是由“舍”分化而来的。但是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不能仅凭《孟子》中的一个用例就说明“舍”字和“啥”字具有同源关系。但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啥”的语源问题已经受到了前代学者的重视并且进行过探求。本文不准备对这段文字作以评论,只是尝试从语源学的角度去探求“啥”的最初形式。
  要探求“啥”的语源就应该从较早出现的疑问代词中去寻找源,本文拟认为“啥”是由先秦时出现的疑问代词“孰”分化演变而来的,并试从微观的语言事实人手,用科学的办法来证明二者的同源关系。
  “同源词即语源相同的语词,从发生学的角度说,同源词是由同一语源孳乳分化出来的语词,在语音上具有相同或相通之特征,而在语义上则有相同、相反或相对、相通之特征。”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可知要证明“啥”、“孰”的同源关系,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一是根据语义线索探求,一是根据语音线索探求。
  (一)根据语义线索探求
  1、从词义上看:
  (1)孰:《说文》:“食饪也。”《尔雅·释诂》:“孰,谁也。”《经传释词》:“孰,犹何也。家大人曰:‘孰、谁一声之转。’谁训为何,故孰亦训为何,可用作代词,先秦已有用例,后沿用于文言中。”《说文通训定声》:“孰,(论语)‘孰不可忍’,注:谁也,谁、孰,一声之转”。《说文解字注·丮部》:“孰与谁双声,故一日谁也,后人乃分别孰为生熟,孰为谁、孰矣。”
  (2)啥:《汉语大字典》:方言,疑问代词,相当于“什么”。从以上各家之言可以看出“孰”最初是表示生熟的“熟”,后来假借为疑问代词的书面形式,相当于“何”,而“啥”字是“什么”的意思,它们词义相同,具有相同的造词理据。
  2、从用法来看
  “啥”有两种用法,一是指代人,二是指代事物。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孰”字是否也有这两种用法。
  孰:作为疑问代词,古今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以下文献资料可以证明“孰”既能指代人,也可指代事物。
  (1)用于指代人
  “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列子·天瑞》
  “孰欲立也?微告翦,翦令楚王资之以地。”
  《战国策·东周策》
  “丧夫守子,子死孰守?”《宋史·烈女传·崔氏》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
  “子同生者,孰谓?谓庄公也。”《公羊传·桓公六年》
  (2)用于指代事物
  “孰谓此者?天地。”《老子·二十三章》
  “孰为贵?孰为知。日:天为贵,天为知而已矣。”《圣子·天志中》
  “人道孰为大?”《孔子·家语》
  “黄老之与六经,孰为先而孰为后乎?”《宋史·罗处约传》
  “是而可忍,孰不可容?”《周书·文帝纪》
  综上所述,“啥”、“孰”具有相同的语义,它们均属疑问代词且用法相同,都可指代“什么人”和“什么物”,它们在语义上具有亲缘关系。
  (二)依据语音线索探求
  依据《广韵》记载:“孰”:殊六切、上古音是禅纽、觉部。而“啥”是明清时代才出现的,各种音韵书籍中并未记录它的古音,我们只能从它现代的读音来推求其与“孰”的语音关系。
  1、从现代的读音来看,“啥”和“孰”的声母相同均是【sh】,而二者的韵母分别是【a】、【u】,它们均是元音,只是开口大小不同。
  2、从古音来看,它们的声纽均为禅纽,《广韵》记载“孰”的韵部是觉部,而由现代音推求,“啥”的韵部应该是属于鱼部。
  根据王力先生的语音通转原理,鱼部和觉部是属于同一类(甲类)不同直行的,因此二者具有通转关系。
  从今音和古音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啥”和“孰”具有语音上的亲缘关系。
  
  三、结论
  
  在现代汉语中,“啥”是较为常见的疑问代词,因此了解它的用法和来源是大有裨益的。本文运用大量语言事实论证了“啥”与“孰”的同源关系。“孰”在先秦时代就已经产生,而“啥”在明清时代才出现,因此方言疑问代词“啥”是从疑问代词“孰”分化演变而来的,它们之间的同源关系应该是纵向的“源”和“流”的关系。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