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如何避免语用预设失误
作者:罗国莹
《红楼梦》中凤姐送林黛玉茶叶的一段话:“不用取去,我打发人送来就是了。我明儿还有一件事求你,一同打发人送来。”黛玉一听,顺着她的意思说:“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没想到凤姐不但没使唤她,反而继续求她:“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例中凤姐的话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这里“吃了我们家的茶”,凤姐用的是它的另一层预设含义:女子受聘(《七修类稿》: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故比喻女子受聘)。
语用预设具有合适性、共知性、隐蔽性、动态性等特点。
所谓合适性,就是说预设要与语境紧密结合,预设是言语行为的先决条件。从客观真实性的视角可以看出,“语用预设”是实施一个言语行为所要满足的恰当条件,或者说是话语满足必要的社会合适性所需要的条件。比如,经理向部下发号施令:“你明天把设计方案交来”,经理发出的这个言语行为是提出一个要求,这个要求是否合适是有一系列的语用前提作为先决条件的。比如,要求明天完成的设计方案是双方都明确的那个方案;经理还知道他的部下有能力如期完成这个方案……等等。如果实际的语境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比如,部下不知道经理说的是哪个方案,或者设计方案的工作量很大,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等等,那么,这位经理的“发号施令”不但毫无意义,而且很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所谓共知性,即“语用预设”应与交际双方的认知背景相适应。语用预设必须是谈话双方所共知,这一点更为重要。从交际双方认知背景的视角可以看出,预设是发话人自认为与受话人共有的知识,或者说是背景知识。只有双方都理解这种背景,发话人才可能对受话人说某一句话,并且认为受话人能明白。如某人说“让小张试一试吧。”交际成功的前提至少包括双方都清楚:A.谁是小张、B.试什么、c.在何时何地试。否则,就会出现交际失误。可见“语用预设”应与交际双方的已有知识相适应,具有“共知性”的特点。
所谓隐蔽性,就是说预设并非发话人通过句子的形式传达出的在线信息,而是隐含在话语中,由语境和话语暗示出来的背景信息。如“老王的桑塔纳花了多少钱?”此话预设了“老王曾经购买桑塔纳轿车”,尽管这不是此话所要传达的在线信息,但它却藏于句中,不管老王是否曾经购买桑塔纳轿车,在这句话中都是毋庸质疑的事实。
所谓动态性,就是说,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话语可能有多个预设,一个预设也可能有多重含义。有时说话人根据语用预设在具体语境中的体现方式和隐含意义,往往将预设进行改变,从而实现自己的语用意图。一个调皮的学生在考试时故意给监考老师出难题:“老师,这道题太难了,提示一下好吗?”“好啊!等一会儿考试结束请到办公室来!”显而易见,老师的预设与学生的预设发生了变化。这位老师顺着学生的话巧妙设置有利于自己的预设,使学生无言以对。
我们在设置语用预设时如果了解语用预设的以上基本特点,就能有效避免语用预设失误现象。一般来说,避免语用预设失误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双方已知的信息不必说出。语用预设具有“合适性”“共知性”的特点,设置预设应与交际双方的已有知识相适应。说话人如果提供给对方的都是双方已知的信息,不但所说的话语毫无意义,还会产生负面影响。例如:
古代有个县官,一天乘船去拜见新上任的州官。州官见了他,便问道:“你的船停在什么地方?”
“船停在河里。”县官拘谨地回答。
州官大怒,厉声喝道:“你还想把船抬到州府衙门口吗?”
县官答道:“带的随从少,恐怕抬不动。”按照常识,船肯定是要停在河里的,这也是州官言语的预设,而县官由于拘谨,回答的正好是州官所预设的,等于是没有回答。而作为上司,州官认为县官的这种回答是一种严重的犯上行为,因而大怒说“你还想把船抬到州府衙门口吗?”言下之意是说,你的船不停在河里,难道是要停在我的州府衙门口来吗?面对州官表面的询问实质的责怨,县官却回答“带的随从少,恐怕抬不动”,可想而知州官的怒火了。
二、对方不知晓的信息不宜作为预设的内容。预设是说话人组织信息的策略,受说话人的意图、听话人对所谈事物的熟悉程度的影响,每一种言语行为总是针对特定交际对象。交际对象不同,共知就不同,说话人传递信息的语言形式也会因此有别。说话人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取舍,是以他对听话人的预设为依据的。科学家的学术报告,普通百姓听不懂;商人之间的古怪行话,一般顾客即使听了,也是一头雾水。究其原因,都在于:受话人所理解的预设与说话人心目中的预设发生了错位。例如:
甲:我前天买了台电脑,昨天又去买了个“猫儿”(上网用的调制解调器)。
乙:你喜欢养猫吗?
这个笑话之所以产生,是因为说话人认为“猫儿”这个词的所指是大家都清楚的,便没多做解释,而受话人头脑中并没有这个知识,“预设”不能被双方共同理解,于是产生了误解。
下例是孙子和奶奶的一段对话:
奶奶:大清早你上哪去?
孙子:去请人上咱家给我杀病毒。
奶奶:(大惊)我的小祖宗,你不要命了!有病不上医院怎么能随便请人到家里来杀毒?
孙子:我是说给计算机杀病毒。
奶奶:啊?计算机有病毒?千万别碰它!
孙子的失误就在于使用了不恰当的预设。我们在说话时要合理假设对方的认知状态,以确定哪些属于在线信息,哪些可以归为预设信息,这就要对交际双方的职业、知识结构、文化背景等方面做出准确的判断。这一点对于跨文化的语言交流和语言教学尤为重要。文化差异常常是造成“跨语言交际障碍”的重要原因。
三、后面的话应与前面的预设保持一致。前面的预设实际上构成了一个语境,因此,后面的话语必须受这个语境约束,否则容易给人钻空子。例如:语文课上一名学生正在开小差,老师便向他提问道:“我只提一个问题你回答,你刚才听课了吗?”学生答道:“听了!”老师又问:“那好,你说一下,什么是对偶?”学生急中生智,答道:“你不是只提一个问题吗?现在是第二个问题了,我可以不回答吗?”老师无语,众生讥笑。老师“只提一个问题你回答”限制了预设的语境,学生的回答符合语境。
四、不要随便把自己也不相信或者没有把握的信息作为预设处理。值得注意的是,预设如果发挥过头,就会导致说话者把自己也不相信或者没有把握的信息作为预设处理,从而形成欺骗行为。例如:
甲:你昨天跑哪儿去了?
乙:我昨天中午与王教授在国际大酒店用餐。
甲:可是王教授昨天晚上才从美国回来的呀。
乙:这……
在这段话中,乙的答话由于采用了没有把握的信息作为预设,极易于被对方识破,以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
又如以下一组有趣的对话:
巫婆:你若不烧香拜佛,现在杀猪,来世便会托生为猪;现在杀牛,来世就会托生为生;现在杀羊,来世就会托生为羊。”
屠夫:照你这么说,我只有杀人了!
屠夫接用了巫婆话语的预设作了如下的推理:
杀什么来世便会托生为什么。(接用为大前提)
我当然愿意来世托生为人。(小前提)
我只有杀人了。(结论)
巫婆由于使用了荒唐可笑的预设,被屠夫接用并加以夸大,得到更荒唐的结论,其荒谬本质更加明朗化。
五、不要滥用有歧义的预设。有的时候话语在言语行为方面有两种以上的解释,或话语中的结构或某个词语出现多种意义解释。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会被对方利用或误解,从而更换语用预设。例如:
爸爸还在睡觉,好友老李来访。妈妈对3岁
的女儿说:“快,去叫爸爸。”女儿迟疑了一下走到
老李面前怯生生喊了声:“爸爸!”
显然,“快,去叫爸爸。”这句话因为没有伴随指示动作,在此语境中产生了歧义,以至闹了笑话。
下面是发生在坎瑞岛国际机场的一个真实的故事:1977年3月27日在坎瑞岛的国际机场上,两架波音747飞机正在待命起飞。他们分别属于荷兰皇家航空公司和美国泛美航空公司。两架飞机同时向机场指挥塔要求起飞,指挥塔在向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飞机发出起飞的命令后,对荷兰飞机说:“好,等一下起飞。”这里的等一下,在英文是一个多义词,既有“等一下,先别飞”的意思,也有“准备行动”的意思。指挥塔要表达的是第一种意思,而荷兰飞行员却理解成了第二种意思。于是两架飞机同时加速进入起跑道,一场罕见的空难发生了:两架飞机在空中相撞,机组人员和567名乘客全部遇难,语用预设失误,造成了如此可怕的灾难!
预设是人们言语交际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在话浯理解和会话交流中有重要的交际价值,尽管人们有时对它并没有明显的意识。了解语用预设的基本特点,对于避免语用失误,提高言语行为质量,增强言语交际效果大有裨益。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