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关于汉字规范工作如何与时俱进的探究

作者:徐莉莉

交际活动时,用字出现不统一怎么办?在计算机、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这些专业人士只需依靠能够进行两套汉字系统之间准确转换的软件,就能避免这类错乱在正式文本中出现。至于交际范围窄小的日常手写文本中的这类混用,只要不影响语意的交流,不妨听之任之。
  要巩固半个世纪以来的成果,汉字规范化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我们认为,除了区分两个层面以外,还特别要关注两点:一是实现海峡两岸“书同文”,二是适应计算机快速处理中文信息的需要。简括地说,就是“两个层面,两个关注点”。
  要实现海峡两岸的汉字接轨,主要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优化简化字,争取使这个系统成为两岸四地日常通用层面共同的用字规范。台湾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也有人发起过声势不小的推行简体字运动,得到中等文化程度民众的热烈响应,后来,被台湾政界和学界的某些人扣上政治罪名和“切断民族文化命脉”这一大帽子,以至流产。但台湾民间还是有不少简体字在流行。1980年台湾出版的《标准行书范本》收录的4000字中,有六百多个简化字形与大陆推行的简化字形相同或相似。这几年大陆用简化字出版的书籍也越来越受到台港澳民众的欢迎。这说明简化字系统成为两岸四地日常通用层面的共同规范是有基础的。二是要进一步提高繁体字的规范化程度。这些年,大陆和台湾在提高繁体字的规范性方面都做了不少工作。把两岸的工作成果整合起来,深化下去,进一步提高繁体字的科学性和规范化程度,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期盼。在学术文化的特用层面,有些领域就可以主要以繁体字为基础,来实现两岸四地的“书同文”。社会用字分层面,汉字规范分层面,各得其所,各效其能,这应该是广大华人都能够接受的方案。
  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长期在中央分管语言文字工作的胡乔木,早在1986年给中央书记处写信谈修订简化汉字问题的时候就预言:“客观地说,过了十多年后,由于汉字信息化要求超高速准确识别,现在简化字以至繁体字中某些过于近似难以分辨的字仍然是必须改变的;有些很不合理的简化字如不改变亦很难希望港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接受。”字形相近影响高速准确识别的例子:
  本店设有雅座;
  本店没有雅座;
  字音多元影响高速准确识别的例子:
  南京市 长江大桥
  南京市长 江大桥;
  语义歧异影响高速准确识别的例子:
  打死 猎人的邻居
  打死猎人的 邻居;
  简繁对应不唯一和转换不顺畅的例子
  歌后邓丽君→歌後邓丽君
  包干到户→包乾到户
  时至今日,我们在讨论汉字规范化问题是,无论是简化字还是繁体字,确立和优化规范时,都要把方便计算机处理中文信息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来考虑。字量、字形、字音、字义都要考虑如何才能适应计算机快速阅读、理解和处理的需要。没有这个眼光,我们就会在中文信息处理方面被汉字拖了后退,就会贻误我们加速发展信息产业的时机。
  我们在讨论汉字规范如何与时俱进的时候,如果只是把眼光局限于大陆日常通用层面上,只是满足于简化字系统基本能够完成大陆日常书面交际的需要,只是顾虑大陆老百姓已经习惯于现行的规范汉字,求稳怕乱,不敢改动规范汉字中明显不合理的问题(哪怕是几个字符),我们的汉字规范化工作就将止步不前。因为这些明显不合理问题的存在,既降低了大陆日常通用层面的学习和使用效率,也会妨碍“汉字信息化要求超高速准确识别”,还会影响规范汉字在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心目中的整体形象,妨碍他们对简化字、规范汉字认同心理的形成。反之,如果我们立足高、眼界宽,就不会在大陆日常通用层面的个别字形调整上犹豫不决,就会权衡我国汉字使用的全局,学会辩证处理汉字的简化和整理,用简化字和规范汉字的适度优化,来获取海峡两岸“书同文”和中文信息处理高效率的全局性成果。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