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隋唐58:唐肃宗
|
唐肃宗李亨是唐玄宗的第三子,他是个在安史之乱中即位,又在安史之乱中驾崩的君主。
李亨本无太子名分,是个不太令人注意的皇子。唐玄宗将前太子李瑛赐死后,准备替以武惠妃所生的寿王李泪,后因朝廷的舆论,于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改立“仁孝恭谨”的李亨。
成了太子的李亨,并没有像人们想象中那样威风与神气,而是一直夹着尾巴做人。他先是受到李林甫的挤兑,后又遭到杨国忠的倾轧,在胆战心惊的日子中涯到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对整个时代、整个国家、整个朝廷都是万劫不复的大灾难,惟独对他是一种拨云见日的良机。
在唐玄宗逃亡巴蜀的途中,一场兵变解决了杨贵妃、杨国忠的杨家势力,使李亨终于去掉了悬在头上的利刃。有人怀疑这场兵变是李亨在背后策划的,虽有旁敲侧击的考证,但毕竟缺乏确凿的史料。
马鬼释事变之后,唐玄宗继续西行,李亨被留下安抚百姓。安抚毕,在儿子广平王李豫、建宁王李淡以及宦官李辅国的劝阻下,他没再追赶唐玄宗,决定自成一体,来对付叛军。他们筹划的依据是:入蜀有违民心。再者,一旦入蜀,若叛军烧毁栈道,重出巴蜀便增加无数困难,更逞谈收复中原。不如收西北守边之兵,同时召郭子仪、李光弼二部于河北,进行大东征,以收复长安、洛阳二京。
李亨早就厌透了唐玄宗对他的猜忌和高压,此外,他极想用军事功勋来促成帝业,两者合一,他与唐玄宗分道扬镇了。他率众向朔方地区挺进,一路募兵数万人,添马数万匹,渐渐提高了军势。
至德元载(公元756年)七月,李亨备尝艰辛地抵达了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北),在随从官员以及朔方官员的合力劝进下,他登上了帝位,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从此开始,他领导唐朝军民,与叛军展开了长期的斗争。
为使本政权有个名实相符的样子,唐肃宗特调郭子仪领兵五万从河北来灵武,授他为兵部尚书、灵武长史;任命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北都(今山西太原)留守,二人均拜为宰相。
时叛军几乎占领了半壁江山,即几乎控制了整个北中国。唐肃宗从政治角度和自身利益出发,没采用直捣叛军老巢范阳(今北京)的战略主张,而是令唐军全力收复长安,以恢复唐朝的政治象征。至德二载(公元757年),他移驾凤翔(今属陕西),令广平王、郭子仪以及回纭兵,共十五万人,向长安发动强攻。通过香积寺(今陕西西安南)大捷,击破了叛军,获得了长安。此年十月,唐肃宗回到了长安。
尽管外面依然在血肉纷飞,但得到长安的唐肃宗,已俨然以天子样,开始经营他的朝廷。然而,他并不能掌握全部大权,由于历史的原因,权力被宦官李辅国和他的张皇后给分了去。
李辅国是因养马有功,四十多岁时被高力士推荐到东宫的。他以参与马鬼异兵变,劝唐肃宗登位之功,被唐肃宗视为心腹。收复长安后,他身兼十多任,占尽了肥缺和要职,并被封为成国公,掌领禁军。他是百官与唐肃宗之间的中介,百官向唐肃宗奏事,必须通过他转达。军国大事,基本由他说了算;大狱重案,基本上也由他说了算。在他的眼里,宰相只是他的属官,群臣只是他的随员。他常到银台门处理事务,用了“察事听儿”数十人专「1伺听朝臣的过失。他每次出门,均有数百人息从,为他开道护驾。朝臣都不敢直呼其官职,而敬称为“五郎”。出身士族的宰相李撰,竟然对他以子弟之礼相见,并恭称为“五父”。
李辅国权势炙手,遮住了一半天。
张皇后,早年被选人东宫,册为太子良娣。她能干,肯吃苦,对政治又极有兴趣。在随唐玄宗西逃的路上,她说动了唐玄宗,将她的丈夫留下安抚百姓。往灵武的途中,险象环生,她每每走在丈夫之前,以便遮护。
李亨感动地问她:“捍卫不是妇人之事,为何一直居前?”
她答道:‘今大家(唐朝内宫对皇帝的敬称)涉履险地,卫士不多,若有万一,妾可遮挡,可保大家平安。”
到了灵武,她正逢生产,三天之后,便起床为战士缝补战衣,李亨要她注意产后保养,她说:“此非妾调养之时,当先办大家事。”
立为皇后之后,唐肃宗为了报答她,不仅封赏了她的全家,更是对她百依百顺,用当时的话来说,是“宠遇专房”。然她没以丈夫的宠爱为满足,而是学了武则天、韦氏的样,积极地干预起了政事。为了扩大势力,她无休止地向唐肃宗提出各种要求。为了提高形象,她接受内外各级命妇的朝见。为了搬除障碍,她用谗言害死了建宁王李谈,又准备对太子李稼下手。
张皇后权大骇人,又遮住了一半天。
李辅国、张皇后各遮一半天,唐肃宗只能生活在他们两半天之间的缝隙中。他很不满,但也很无奈。李辅国升为兵部尚书仍不满足,要求做宰相。唐肃宗正面不敢加以拒绝,可怜地让宰相们不要举荐。张皇后的贪欲无止境,他心中愤怒,表面却不敢发作。
对于李辅国的专权,唐肃宗在忍无可忍的状态下,通过宰相李规的帮助,还是推出了一些措施:非正式的诏令,停止执行;所有政务,归相应的机构负责;禁军、宦官等有关问题,交御史台、京兆府处理;重大案件,由法律部门与中书、门下二省会同处置。在这些措施的作用下,李辅国的权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不过为时已晚,唐肃宗在长期的精神压抑下,在鞍马劳顿的侵损下犯了病,且病人膏育,已无法进行正常的政务处理。
于此之际,李辅国和张皇后的关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他们有过密切的合作,曾一度联谋,强迫太上皇唐玄宗迁人冷宫。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发生了权力分割的矛盾,渐渐不和,继而闹得水火不相容。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当唐肃宗弥留之际,为了争取新君登台后的朝中地位,李辅国和张皇后各自展开了最后的拼杀。
李辅国的对策是,联合另一权宦程元振,提高宦官集团的实力,加强对禁军的控制,以在最后时候用武力进行摊牌。
此时,张皇后所生的儿于尚幼,她无法用改易太子的方式,来使自己日后进行临朝称制。由此,她及时改变了策略,在表面上和解与太子李豫的关系,力图将他争取到自己的一方。
她对山李豫说:“李辅国久掌禁军,控制诏救,逼迁太上皇,罪恶稻天。他所忌者,是我和太子。今皇上已弥留,李辅国与程元振阴谋作乱,不可不诛!”
然李豫并未被打动,他一直为建宁王被谗杀的事耿耿于怀,又对自己久遭张皇后的陷害而不能释怀,他托词不敢惊动皇上,不敢搜杀功臣,拒绝了张皇后。
不能拉住李豫,张皇后再度调整策略,许诺越王李系为皇位继承人,让他一起发动政变。李系答应了,调集他所亲近的宦官二百人,在长生殿设伏,再由张皇后伪造圣命诱骗李豫前来,以将他消灭。
李辅国截获情报,他抢先笼络并保护了李豫。随之,他命令他所掌握的禁军,将李系与张皇后一网打尽。
唐肃宗本是风前之烛,一惊一吓,撒手而去了。
未等为唐肃宗发丧,李辅国先杀了张皇后、李系以及他们的党羽。
李豫(唐代宗)登基,唐朝的历史又翻了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