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处去买后悔药

——谈悔恨心理




  人们在办错事时,总是后悔不迭,恨自己办事不牢靠,总想得到一种“后悔药”,补偿一下悔恨的心理。这种心理,大到身陷铁窗的罪犯对自己所犯罪行的悔恨,小到办错一件私事的悔恨,可以说悔恨的事是经常遇到的。前几年有台话剧,表现的是“文革”之初,有个热血青年,出于对“红太阳”的热爱,与家庭划清界限,大义灭亲,事后追悔莫及的故事。当时他认为自己的行动是最革命的,而在拨乱反正之后只好以深深的忏悔来蔚藉悔恨的心灵。
  从小事看,有位朋友托本单位的熟人代买了台价格不菲的组装电脑。一年后才发现主板、光驱和软驱都是旧货。问之代买者却矢口否认,因为他不懂电脑硬件的标识,别人又不便出面作证而把关系搞僵,只得悔恨自己不该太信任了这个代买者。考察这两种悔恨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晕轮效应作用的结果。所谓晕轮效应,又叫成见心理,是指对人或事物的核心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印象后,就掩盖了对其他品性或特点的知觉。核心特征起到晕轮作用,引起人们对个体事物的了解不够深刻,停留于表面现象,受感知的表面性和选择性的干扰,尤其受情感因素的影响,使人的认识不能深入、全面、客观地反映现实,这就使得认识偏离正常的轨迹而形成认识的盲点或偏差。前面提到的“大义灭亲”的话剧,是由于在那个年代政治狂热构成了核心特征,这种特征的晕轮效应掩盖了对其本质的认识,从而使得单纯、热情的青年形成了认识的盲点或偏离,一时的冲动作出了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那个代买电脑的故事,也是晕轮效应的结果。那位朋友托的是本单位的熟人代买的电脑,熟人的晕轮效应就使得他忽略了换件的警惕,而那个换件者也是抓住了本单位熟人的核心特征,利用晕轮效应掩盖了自己的不道德行径。悔恨心理则是认识到晕轮效应后的心理情绪,在事情过后,省悟到晕轮效应导致认识本质的偏离和盲点的一叶障目,在心理上引起的一种力图补偿而不可得的心理状态。
  那么,该怎样走出这种悔恨的心理误区呢?首先,“解铃还得系铃人”,既然悔恨心理是由于晕轮效应造成的,那么就应在认识人或事物时有意识地克服晕轮效应的消极影响。据心理学家分析,晕轮效应有三种特性,一是掩饰性,即以时效性的核心特征掩饰了其他特征,或说是以此局部掩饰了彼局部,使人得不到整体的认识;二是散漫性,即认识不能深入、彻底,以浮光掠影的情感印象替代了对人或事物的本质的认识;三是定势性,即头脑里的先入为主的印象直接影响对人或事物的认知与评价。为此,在处理人或事物的关系时,一定冷静分析,全面、客观地认识其利与弊。既要看到人或事物的优长,也要警惕“人心惟危”的乘虚而入;既要感知人或事物的表面性,也要注意思索其本质;既要避免先入为主的情感印象,也要综合分析各种现象来纠正认知偏差。在认识人或事物时能作到这些就会避免或减少令人悔恨的事情发生,也就无须为买不到后悔药而苦恼了。
  其次,当差错或失误出现后,应该认识到“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的道理。针对差错的性质和程度,采取补救措施,力争将损失减少到最小最小。这样,即使有些损失,也能在相当程度上平复悔恨心理,达到一定的心理平衡。
  再次,要坚信世间找不到后悔药,正如泼在地上的水无法收回一样,对失误的悔恨是无济于事的。无休止的悔恨,只能是对自己的痛苦的精神折磨,决不会因为你残酷地折磨自己,就能使失误的事情圆满复归。客观的态度是,振作精神,开拓进取,以惨痛的教训作为学费来为自己“充电”,以新的业绩来补弥以前的损失和精神的创伤。

 


映芳E书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