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技术进步带给我们的是休闲还是失业

作者:曹前满




  一、技术进步与休闲、失业概念之理解
  
  生命时间可划分为劳动时间和闲暇时间。劳动时间是为了维持生存以及必要生活需求,而付出的生产劳动或与其相当报酬的(即可交换的)劳动。这部分劳动我们通常称之为必要劳动。必要劳动时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劳动效率的提高,以及社会进步和人的需求欲望的发展而变化。劳动(工作)在生命时间上的分配,也不是确定的值,尤其是在步入后工业化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地改变了传统作业方式,自动化生产流程已使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甚至机器会在更多的领域替代人力劳动,必要劳动时间也就大大缩短了,一改传统的整日忙忙碌碌劳作的生活模式,人愈来愈走向休闲。
  并非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就自然会走进休闲,技术进步也只是给休闲提供了前提条件。休闲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心理感受,没有压迫感的愉悦的生活情调。休闲是闲暇活动中的一种健康、积极生活状态的反映,休闲不全等于闲暇,如果用闲暇的时间稀释紧张的劳动时间,或许工作也可成为一种休闲。有足够闲暇时间而没有愉悦的心情或感受也并非休闲。
  休闲是“一种精神体验,是人与休闲环境融合的感觉,是人的社会性、生活意义、生命价值存在的享受”。概言之,休闲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新的文化“范式”,体闲消费是一种以精神消费为主的多目的的消费。
  人们为生命的延续以及基本生活满足必须付出必要时间的劳动,而这种必要劳动得不到的状态即失业。具体的失业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资本的视角来看,科技进步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从实质上来看,是生产不能满足人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和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体中配置不均衡造成的。并表现为学者普遍认为:科技水平的提高,使科技和资本排斥劳动,与就业呈负相关关系。
  休闲是在基本生活得到满足后的、追求更高的精神文化领域的需求而必须腾出一定时间的活动。两者没有必然的直接的因果联系,是非工作时间的两种不同表现状态。休闲是愉悦的,失业是抑郁的。休闲是从工作中的解放,失业是需要干活而没活干。两者都是应科学技术发展而衍生出的事物。
  
  二、传统价值观念下的技术进步与休闲、失业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们经历过一度物质极度的匮乏,提倡“战胜自然”满足物质需求,也使得“唯物”主义的物欲得到了极度的膨胀。对物质的拥有或占有(即囤积)成为了人们精神上最大的快乐,在这资源有限的现状下,占有资源就可获得相比较的优势感和快乐,甚至有时这些资源也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这种风靡的占有欲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极端的抵制“唯心”主义势必造成人们精神上的空虚,即使在物质丰富的现代,人们还在将自己的快乐需求寄托于有限的物质资源财富的占有上,表现为上流的“独占者”和下层的“工作狂”。传统消费文化也促使物欲的无限度的膨胀和升级,势必造成资源环境的浩劫以及生产和就业问题。
  失业即是一部分人把另一部分人的活给干掉了,从而使得另一部分人失业,并非机器把人的活抢干掉了,不能因此而去破坏机器。机器只是人器官的延伸,也许因此一延伸,人的劳动就被异化了。在上述物欲支配下利用机器抢夺他人的饭碗即让他人失业。而这种失业现象又只表现为基层劳动者之间的争夺。双重争夺的结果必然出现了失业以及贫富分化现象。没有合理的价值观体系作引导,人们必将循规于以往的生活追求,仅仅为了达到物欲的满足。
  人的需求有基本生存需求和高级精神需求,人的需求满足会产生精神上的愉悦,追求快乐是以精神为中心的,而人们往往又把精神当作物质的附属品,认为物质是至高无上的,也就无意贬低了精神。其实精神的满足是最高级别的,物质才是基本的,是服务于精神的。但精神上的满足并不一定只得由物质来实现,物质世界是有限的,而有限的物质并不能满足无限的精神需求,只有超脱物质的束缚在无限的精神世界中去寻求有限与无限之间的平衡。譬如我们静下心来思考或遐想都可给我们带来快乐、美的感受,甚至我们在梦中遇到的美好情节都会给我们带来快乐或美好的回忆。这是种超脱,也并非不利于人类进步,反而可以净化世俗污浊的空气。甚至物质世界的价值变化也取决于我们精神上的取舍,因为价值是依据人的自身局限性而作出的判断和选择,我们可以在精神领域中创造新的事物取代旧的事物以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基本需求。
  休闲恰好迎合这种精神需要而应运而生。休闲消费是一种文化消费、精神消费。可是传统文化及其追求理念制约人们对休闲的理解。传统文化对休闲持有一种抵制情绪,冠以“有闲阶级”、“游手好闲”的称呼,只能把休闲活动理解为: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在他们的视野里,时间又等于金钱,也就是在花双倍的金钱,然而钱又是能“生”钱的,可进入无限的升值循环。认为整天忙忙碌碌的劳作才是勤劳之美德,追求的是目标的实现而不是过程的质量与乐趣。
  如何利用闲暇时间需要对人生意义有透彻的理解,有自己的生活的理念。因此休闲观念、休闲文化首先就得在精神世界上建构出来的,以打破或取代以往的价值体系为前提。
  在体闲消费中,不论是人们外出旅游、运动、用餐、从事文化娱乐活动,还是购买一些具有体闲消费时尚的商品,都不是为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而主要是为了满足某些精神上的需要。但是也会有传统的消费观的糟粕渗入到这新的休闲文化中来,例如有人借助休闲题材,打着休闲的旗号,大肆宣传和操作所谓的“饮食文化”,和科学饮食背道而驰。
  
  三、知识经济视野下的技术进步与休闲、失业的关系
  
  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是休闲还是失业,科学技术悲观主义者和科学技术乐观主义者的答案是截然不同的。科学技术悲观主义者势必导致对技术的恐惧,据此产生拒绝高技术把人束缚在低水平的劳动作业上的“卢德主义”,甚至有人呼喊要阻止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乐观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的应用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社会问题是由于技术自身的落后和技术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必将能化解关系到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问题、社会问题,能使人类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种美好或许有一点就是我们所指的休闲生活方式。确实,休闲实施、休闲途径大多都要借助现代信息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需要现代发达便捷的交通工具,以及借助高科技创造出更多的艺术表现、人文景观满足视觉、听觉等感官享受。
  休闲是对时间的消费,这种时间的获得就得要靠科学技术发达到能够提供基本生活需求,即从满足生计中解放出来并腾出余裕闲暇时间。没有技术的支撑人们永远忙碌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和消磨于相互为争夺有限的资源同野兽以及族类进行厮杀搏斗,没有休闲甚至没有闲暇。
  伴随着科学技术发达和进步,我们感觉到技术带给人类更多幸福的同时也出现了与休闲相悖的现象——失业现象。
  从技术初衷即技术相对于个体技术拥有者来说,技术确实给人类带来便利和幸福。从“技术的目的”也即是人的目的,并把它放在社会系统中来看,技术就打破了原有的价值系统的平衡,并使劳动价值失去比较的参照系,亦即形成拼命干活的人愈加贫穷。马克思讲这是“异化劳动”。异化劳动就是如上所述的是技术打破原有的价值系统的参照系,但还是以旧有的“合理性”即实体的劳动成果作参照。经过一段混沌后合理性自然演绎为资本逻辑——即整个社会资本化,以多少资本可获取相应回报。正是在这种资本逻辑下,演绎出近代以来的传统价值观,在这种价值取向下缔造的资本运行规则体系必然排斥“知足者常乐”的价值观。认为相对过剩的就业人口对资本来说是有利的,所以资本不会考虑失业问题的解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