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中国新闻出版业的六大转变

作者:柳斌杰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新闻出版业走进了全面深化改革、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阶段。新闻出版战线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改革、发展、管理、服务为重点,各项工作整体推进,重大举措不断出台,重大活动亮点纷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良好舆论环境,整个新闻工作和出版产业始终保持了积极、向上、健康、繁荣的生动局面。
  
  一、以人为本,工作思路大转变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和要求,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指出新闻、出版、文艺战线要坚持“三贴近”原则,要在“三贴近”上取得实效。这些思想像一股强劲的春风,吹进了新闻出版行业。
  落实中央关于改革、发展、“三贴近”的要求,首先就要我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理清工作思路。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为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要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新闻出版行业,就要转变思维定势,解决“假大空”和“三脱离”的问题。2003年初,新闻工作落实“三贴近”的探索开始付诸行动,提出了改进会议报道、简化外事活动报道、压缩领导讲话报道的措施,对上述报道的字数、时间、版面都作了规定,要求把报刊的重要版面、广播电视的黄金时段更多地让给人民群众。此举在当年两会期间就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紧接着就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和舆论监督作了重大的改进,营造了民主、开放、文明、和谐的舆论氛围,深受群众欢迎。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我们认真解决了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教材的出版发行问题,采取了中小学教材招投标扩大试点和下调中小学课本中准价两项措施。仅降低中小学教材价格一项,就减轻了学生家长经济负担20多亿元。停办报刊677种,制止报刊乱摊派,减少农村负担18亿元。让利于民,大受欢迎,“三贴近”见到了实效。
  
  二、深化改革,体制机制大转变
  
  改革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旗帜,也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巨大动力。5年的实践证明,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局面。
  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文化体制改革进行试点。在所确定的35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中,新闻出版单位就有21家,占了近2/3。我们从体制创新入手,全面完成了试点任务,为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提供了新鲜经验。2005年,新闻出版总署贯彻中央关于全面推进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明确了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具体任务。按照重点抓好一批中央部委出版社、一批高校出版社、一批经营性报刊转企改制,继续推动地方出版单位深化改革的要求,各级各地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经过5年的努力,新闻出版体制机制发生了根本变化。出版方面23个集团已经或正在变成企业集团,100多家图书出版社改制到位,上千种经营性报刊转企改制,40多家报社实现企事分开,面向市场经营。29个省、市、自治区的新华书店系统完成了转企改制,有些已经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出版物全国连锁经营企业已达29家,23个省级新华书店实现了省内或跨省连锁经营;全国建成10万平方米以上图书物流中心5个,年盈利水平千万元以上的10个;全国性民营连锁经营企业8家,民营发行网点达10万个,中外合资、合作或外商投资书报刊发行企业40多家;一批网络发行企业快速成长。
  
  三、科学发展,增长方式大转变
  
  十六大之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方针政策,分析了产业发展上的问题,把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放在抓发展的首位。及时提出了精品战略、集约化战略、科技兴业战略、人才战略和“走出去”等五大战略,使出版业摆脱单纯数量扩张、盲目布局、低效运行的低水平重复的发展模式。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具体制定了图书、报业、期刊、音像、电子、软件、互联网出版的重点规划和重点项目,制定了印刷业、复制业、发行业、版权业结构、布局及总量调控的指导意见。加大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创新的力度,推动了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2006年我国出版图书23.4万种,比2002年增加36.84%;总印张512亿印张,比2002年增加12.18%。出版期刊9468种,比2002年增加4.86%;总印张136.94亿印张,比2002年增加28.7%。出版报纸1938种,比2002年减少9.31%(主要是取消了党政机关摊派发行的报纸),总印数达424.52亿份,比2002年增加15.41%。出版录音制品15850种,发行2.2亿盒(张),比2002年增加了10%;出版录像制品17856种,发行2.41亿盒(张),比2002年增加了38.51%。出版电子出版物7207种、16035.72万张,比2002年分别增加了52.92%和65.64%。各类印刷企业10万家,年产值已过4000亿元大关,成为世界第三大印刷基地,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印刷服务贸易关系,年对外加工贸易产值达到400亿元。
  
  四、关注民生,服务意识大转变
  
  新闻出版是个涉及全局的行业,大到国际国内重大信息的传播,小到人民读书看报上网、孩子们上学念书,所以服务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在这个转变中我们突出强调四点:一是强化为大局服务。新闻和出版都是重要文化传播阵地,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新闻出版的神圣职责。几年来,我们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在多出好书、多办好报、多出精品、引导舆论和文化潮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巩固和发展了主流渠道和主流阵地。二是加大为群众服务。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三贴近”原则,运用报刊、图书、音像等载体,出版了大量面向“三农”、面向未成年人、面向大众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读物。三是坚持为文化积累服务。积累文化是出版业的历史任务。盛世修史,国家治书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从2002年到2006年国家拨出新闻出版业发展专项资金达50多亿元,组织实施了5000多项重点出版工程和项目,出版了一大批传承文明、资政育人的历史典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四是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农家书屋”工程已正式列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写入政府工作要点,成为新闻出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崭新载体和工作平台。目前全国已建成各类“农家书屋”10000余家,推荐各类适农出版物4400多种;与民政部等共建“社区书屋”6万多家,惠及2亿多城乡人口。计划10年时间做到村村有书屋,彻底解决农民看书难、读报难等基本问题。持续推动全民阅读活动,推动同享知识、共创和谐。用好民族出版资金,先后分3批拨款650万元,共资助涉及蒙古、朝鲜、藏、维吾尔、彝、哈萨克、傣、拉祜等11种民族文字的出版项目159个。扶持和支援新疆和西藏新闻出版事业取得成效。
  
  五、面向国际,竞争态势大转变
  
  我们兑现了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开放了印刷业和出版物分销服务市场,设立外商投资、合资、合作印刷发行企业2400多家,加快了新闻、出版国际合作的步伐,报刊版权合作50多家,图书每年合作600多种,凡是世界上流通的好书、畅销书在中国市场上都能看到,这说明中国的新闻出版制度的开放开明和尊重文化多样性的立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