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北方经济中心:天津的世纪大考

作者:栗建昌 张 涛




  “天津早就该成为北方的经济中心了。”自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之后,在许多天津人心中,这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然而,国务院对《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的批复披露后,还是引起社会各界对这个定位的强烈反响。
  尽管已“迟到”,但毕竟是件“幸福的事”,天津人还是兴奋不已。8月9日,天津市举行新闻发布会,高调宣布国务院对《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作出的批复。天津终于有了明确的城市功能定位和身份:在未来15年时间里,作为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的天津市,要以滨海新区的发展为重点,逐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这样的城市定位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可以说是对天津的一次“世纪大考”。
  
  定位:北方经济中心
  
  天津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渐渐明晰:中国北方经济中心。
  实际上这也是这个城市对恢复昔日荣光的一种梦想:在近代,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后,曾成为中国北方的工业中心、金融中心、商业和贸易中心。不过,新中国成立后的数十年以来,这个生活在北京“阴影”之下的城市,因发展的缓慢和滞后,引来外界无数的诟病。无力的辩解之后是难以言说的委屈,进而是对自我的一种迷失。
  1999年国家确定天津要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天津在得到些许的安慰之外,“重要”这两个很寻常的字却让天津人心中有些不是滋味。
  2006年,历史性的机遇终于垂青了天津,国家明确宣布要把天津建设成为“北方经济中心”,天津城市定位得以提升。
  天津市政府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张峻屹认为:“两次城市总体规划对天津城市定位的表述,虽然只是两个字的差别,但是变化很大,‘含金量’很高。”
  对普通的天津人来说,也多多少少感到新定位沉甸甸的分量。盛安是一位公司的主管,刚从新加坡等国周游回来。“比较来比较去,还是觉得天津好。”尤其让她振奋的是刚回天津,就从新华网上看到了国务院对天津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这几年,天津建设得像模像样,变化很大,有点经济中心的味道了。”
  三年前来津投资的金鹏源辐照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吴军对记者说,天津新定位是这几年变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刚来天津时,天津机场客流量小得让人吃惊。三年下来,新航线不断增加,客流量也大大增加,有大都市的味道了。
  事实上,自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以来,让天津人兴奋的利好接踵而至。
  2006年3月,国务院原则同意给予滨海新区五项扶持政策,包括将滨海新区作为综合改革试验区、设立东疆保税港区、进行金融改革试点、扩大建设用地供应、将区内510平方公里范围高新技术产业的所得税税率降为15%等等。
  4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意见。
  5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批准天津滨海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确定天津建设北方经济中心,是解决中国经济南高北低、推动经济平衡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共进的重要战略‘支点’。”天津市社科院研究员卢卫说。
  
  争议:经济总量远逊于北京
  
  2005年,天津经济总量为3663亿元,北京为6814亿元。今年上半年,天津经济增长14.5%,北京增长为12.3%。
  天津经济总量远小于北京,何以“北方经济中心”桂冠落在天津头上,京津在北方地区的龙头之争随着天津的定位明确再次浮出水面。显然,与北京的关系将是一个绕不开的“心结”。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表示,“北京和天津是协调发展的关系,不存在谁做龙头。”在谈到有关京津合作、滨海新区发展的有关问题时,马凯表示,京津两市优势互补,互相支持。
  对于马凯的这番讲话,天津市长戴相龙立即给予了高调回应,发挥天津的优势来服务大家,同时也发展了自己。这不是与“邻居”争夺资源、争夺市场,而是分工合作。大家共同发展,实现的是共赢。
  南开大学区域经济问题专家季任钧认为,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经济中心?“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我的理解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活动中,依靠集聚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实力和潜力,周到的迅速的管理服务功能,较为完备的便捷的交通运输和通信网络,有力的技术和智力支撑,并且在其范围内发挥着枢纽、协调、服务、示范作用的城市或城市群。”
  从整个北方区域来说,过去由于定位不明确,大家都在各自的地域内埋头“耕地”,没有把有效的资源优化组合,每个城市的发展都受到了限制与影响。尽管北京得到了很多的机会,但是北方地区并没有得到迅速的发展。“先进的城市,落后的地区”,人们曾这样描绘环渤海京津冀区域发展的滞后,尤其是去年一度公开披露的环京津贫困带调查,让人们见识了在这两大繁华都市周围的贫困现状。
  在此前已得到批复的北京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北京被定位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北京市高层人士表示,“按照国家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开发的整体部署,发挥首都科技创新和研发中心集聚优势,抓住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机遇,建立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
  “北京‘十一五’规划首次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列入其中,表明北京也意识到‘一枝独秀不是春’的道理。”天津市发改委有关人士说,北京和天津的发展都不能单兵突进,必须站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层面对发展进行仔细地考量。
  “天津的定位和北京并不冲突。两个紧邻的直辖市,在功能定位上首次有了明确分工,这将有助于两个城市的协调发展。”季任钧告诉记者,现在北京不再提“经济中心”了,不是地位的削弱,而是把应有的作用充分发挥,这可以使北京轻装上阵。“首都功能”是任何一个城市无法替代的,从国家层面来说,这也是需要。
  国家显然也意识到这个区域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2004年初在国家发改委组织协调下,京津冀三省市就推进区域合作达成“廊坊共识”。2005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启动了京津冀、环渤海京津冀地区城市轨道交通网规划。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工作由前期准备阶段进入了实质性工作阶段。
  事件的发展常是以巧合和偶然的面目出现的。在天津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国务院批复的当天,北京银行宣布该行天津分行正式获准筹建。“首选天津,是希望借天津出海口走向国际。”北京银行董事长阎冰竹说,天津是首都的大门,与北京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很多北京的企业都已经走向天津发展,特别是滨海新区成为今后环渤海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是银行业持续发展的理想平台。天津分行开业后,下一步肯定要在滨海新区设立支行。
  
  滨海新区: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
  
  尽管中国经济没显示出需要什么“新的增长引擎”的迹象,但中国正加快建设这样一个“新引擎”,以作为对上海和深圳这两个处于国家经济变革最前沿的港口城市的补充。北部沿海长达150公里的贫瘠的半废弃地区正转变成一个庞大的开发区。
  
  实力:区位优势明显
  不少人用“历史性机遇”评价这个定位对天津发展的意义,许多天津人表示从区位优势、历史地位及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看,天津有理由担当起这一角色。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