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山村的新老师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 朱传辉

  《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4年第7期  通俗文学-新人新作

  乾山村四十几户人家,恁找不出十个年轻小伙来,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谁家年轻小伙愿在这么个地方穷呆?都出外打工去啦。孩子们也不愿上学去,想着跟叔伯姑嫂们往外跑。不只乾山村如此,附近的村子也是。都说南边有个地方,叫深圳,钱好挣,挣多挣少总比在家侍候那一亩三分地强。

  杨老师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的。杨老师梳了个整齐的小分头,一身西装,打个领带,到了村口的时候,看看左右没人,就掏出小刷子来把沾灰的皮鞋重新擦得油亮——第一天上班嘛。到了上班的地方,杨老师才发现,花名册上明明有五十四个人,坐在教室里的却只有七八个。杨老师就找到村长说,这些不肯上学的孩子,是不是很穷?村长说,鸟,穷倒不是很穷。杨老师说,那就应该上学,每个孩子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杨老师把这番话说得很流利,那都是背了十几年的书本上原原本本的话。杨老师还说,不让适龄儿童上学是违法的。村长说,鸟,孩子们在教室里呆不住有啥法?杨老师说,那家长就该管住孩子。村长说,鸟,这话好说,也要家长愿意呀。

  杨老师就一家一家去游说。杨老师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不管老人女人孩子,见了杨老师,听了杨老师的话,都很尊敬的样子。可到了明天,没上学的还是没上学。杨老师就在日记里记道: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微小的利益,大概就是小农经济最大的弊病吧?杨老师还发了一番很深远的议论,写了有三四页纸。

  杨老师在日记本里发完了他的议论,第二天就换了一身当地农民的衣服出门了,那是杨来师从一个村民家买来的。杨老师走过田埂,趟过小溪,看到打谷场上的树荫下有一群人在聊天,杨老师就悄悄走过去。大家聊在兴头上,加上杨老师换了衣服,就没人注意他。后来注意了,就有点拘谨。杨老师说,鸟,这衣服还挺合身的。大家听杨老师骂了个鸟字,就都笑了起来。就有人问杨老师家在哪里,有几口人,有没找媳妇。杨老一一答了,和他们一样坐在地下,双手抱着膝盖,嘴里叼着根草,聊了一上午,就有人请杨老师上他们家坐坐。杨老师说,不急哩,有时间哩。

  再见杨老师时,人家就热情多了。杨老师抄起扁担就给人家挑水。人家说,杨老师,不敢哩。杨老师说,客气啥。杨老师的“啥”字说得很不标准。从溪边一趟回来,杨老师的肩上像扒去一块皮似的痛。后来杨老师就常给那些儿女外出的老人挑挑水,人家也不时留杨老师吃饭,杨老师也不推辞,抓个碗就吃。杨老师还打着赤脚帮人割禾插秧,开头笨拙,渐渐就熟了。这时候杨老师走在路上就有人远远地向他打招呼了。妇女们都叫他大兄弟,杨老师听了就笑。大家就觉得杨老师其实挺随和的,就也有人主动来找杨老师聊聊天。

  后来有一天,村里接到了上头摊派下来的任务,说有一条路打这过,每个村要提供多少多少土去填低洼地,完不成要罚款。村里年轻人少,劳力不够。村里人着急了:运土可以叫车拉,可这里土质硬,挖土最难办,杨老师说,别急。就到一片山地前前后后上上下下取了一些土,拿到城里一个同学那里化验了一下粘性密度湿度什么的,回来又量了量,再用公式算了算,对大家说,该这么挖。大家就按杨老师的办法,从山的底部掏个洞往里挖。杨老师说这个洞不超过多高多宽多深的限度就不用担心塌方。洞挖好了,杨老师就叫人远远地往洞顶泼水。水浸入士里,一胀开,半座山丘的土都倒了下来。结果三四天的活,半天就干完了。

  村民们都服杨老师,这一年的村长选举,都要选杨老师当村长。杨老师笑着拒绝了,说,我当不了村长。大家说,像杨老师这样聪明的人当不了谁还能当呢?杨老师就很想说书上的一句话,又怕把大家唬住,想了半天,还是不知道用本地话咋说,就还是按书上的说了。杨老师说,读书可以让人变聪明。这一次大家却静静地听了下去。杨老师就接着说,你们的孩子出去打工,最多每个月挣个七八百就顶天了,还要累死累活;读了书的人出去,一个月赚好几千,也有赚一两万的,还可以坐办公室。你们不相信可以写信去问问你们在外打工的儿女,看是不是这样。

  父母们就给儿女们去了信,儿女们回信说,爹,娘,杨老师的话没错,我们在家还能使唤牛,到这里是给人当牛使。

  于是,村里的孩子们,一个两个,都被大人给揪到教室里去了。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