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祖光文集

吴祖光寻找老街的感觉

                         
                                  柴火

  北京王府井开街仪式的头一天,著名戏剧作家吴祖光先生去那儿走了一趟。吴
老先生今年已经83岁了,身体还硬朗,就是感觉两条腿没劲,所以越来越不爱走
路,连下楼散步都很勉强,但是一听说王府井修饰一新,改成了步行街,还有铜塑
的黄包车,卖艺人,剃头挑子等等,立马儿就想去看看。
  那天,吴老穿了一件紫红底色的长袖花衬衫,配一条深色长裤,好像要去参加
什么重大活动,很漂亮又很庄重。
  一到王府井路口,吴老的精神头儿就来了。见很多人围着看地面上的一口井,
吴老也凑过去,他眼睛好使,井盖上密密麻麻的字都能看清楚,上面记载着王府井
的变迁。我问吴老年轻的时候见没见到过这口井,吴老肯定地说:“没有。”
  吴老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家住东安市场附近,提起王府井的过去如数家珍。
他告诉我,过去东安市场吉祥戏院左边有一个空地是“杂耍场”,那是最吸引他的
地方。杂耍场里有变魔术的,有摔跤的,攀械子练武术的,拉洋片的,踢毽子的,
说书的,唱大鼓的,说相声的。他最喜欢看的是说相声,他就读的孔德学校地处东
华门大街,那时,他常常一放学就和同学直奔东安市场。
  吴老津津乐道:杂耍场里常年停着一辆大板车,上面挂一个一尺多长的牌子,
上写:河间包子。老板是一个中年的胖大汉,夏天光着膀子,冬天穿大棉袄。猪肉
包子一屉接一屉地蒸出来,热气腾腾,开屉就吃,顾客总是不断。
  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吴老又想起了相声演员的名字叫赵蔼如,又闻到了“河间
包子”的味道。
  东安市场楼前立着的三尊铜塑,吴老感到特别亲切。第一尊铜塑是拉黄包车的,
我们让吴老站在车旁边照了张相,见吴老仍然没有想离开的意思,我说:“要么您
坐上去照一张。”吴老竟欣然同意。车很高,吴老本来个儿就矮,腿脚又不利索,
我们生怕他抻着,可是吴老还真行,上去下来都不太费劲。也难怪,过去的黄包车
就好比今天的“面的”,吴老是官宦书香子弟,少不了常坐这种车。
  第二尊铜塑是老北京的剃头挑子。我们让吴老用手摸着那人的光头,吴老是个
很听话的演员,怎么导就怎么演。可惜没有“道具”——一个金属的像大镊子一样
的东西,过去的剃头挑子在走街串巷的时候,手里就拿着它,另一只手拿着一根金
属棒,用这根棒从“镊子”中间滑过,发出清脆的震颤的响声,人们一听这声就知
道是剃头挑子来了。
  吴老说,这儿还少一尊铜塑:磨剪子磨刀的。它是跟剃头挑子差不多的行当,
也是走街串巷的,只是肩上背的不是布袋子,而是扛一个长凳子,所用的“道具”
也不同,是一串用绳子穿在一起的许多金属片,像打竹板一样,尽管发出的响声和
剃头挑子大不一样,但他们可能还是担心人家把他跟剃头挑子混了,所以常常还要
高喊几声:“磨剪子嘞——戗菜刀”
  第三尊铜塑是卖艺人。一位老者拉着二胡,一个小姑娘在唱曲儿。“过去我特
别喜欢跟他们聊天。”吴老说。吴老天生是个戏迷,小时候喜欢听戏、看戏,长大
了写戏,20多岁时就相继以《凤凰城》、《风雪夜归人》等戏享誉文坛,凑巧又
娶了个唱戏的名演员新凤霞做妻子。几十年事过境迁,如今又在这儿看见了老熟人,
老朋友,怎么能不叫他浮想联翩假如有可能,他一定会再跟这老人聊一会儿家常,
再听这姑娘唱一段熟悉的小曲儿。

  摘自《今日东方》2000年第3期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