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林语堂 > 朱门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三八 | |
|
|
李飞看到里侧有一排房间,由一道走廊与寺殿相连。 “这里只有两个尼姑,你们待在这儿,我进去和她们说。”柔安说。 孩子们在院子里玩,李飞出去陪他们。遏云立在菩萨前说,她要烧香许一个愿。神龛前摆了几包香。她拿起一包,把香点燃后,插在大香炉里。然后她跪在神龛前的草蒲上,默祷感敬神明,并求神保佑她和她父亲,在地上磕了一个头之后才站起身。 蓝如水站在一边,看着这个娇小柔弱的姑娘站起来。 “我许了一个愿,如果能平安无事,而且爹和我能够团聚,我会回来还愿的。”遏云说。 “遏云,如果你要我带你去见你爹,我会的。你在这儿好好休息几天,等到他们不再抓捕你的时候,我会很乐意陪你去的。”如水的声音很温柔,带着微微的颤抖。 遏云一想到她爹,就满眶热泪。她含着泪水笑笑。 “谢谢你。是应该有个人陪我去才好。”她说。 他们听到殿后有脚步声传来,柔安和一位穿灰袍戴黑法帽的老尼姑走了出来。 “我已经和姑姑说好,让遏云在这里躲几天。” 老尼姑看了看遏云,然后握着她的手说:“可怜的孩子。他们怎么可以这样对你?你在这里会很安全的。你是善良的女孩,菩萨会保佑你的。” 她的眼睛转向其它人:“不过你们不要来看她,免得引起注意。她需要在这待多久都没关系。没有人会到这儿来,只要你们不声张出去,就不会有人知道的。” 蓝如水把遏云包衣服的小布包递给尼姑。 遏云看了看如水说道:“既然你们远道而来,就请多待一会儿吧。”她年纪轻,又一直在父亲身边,现在就要和他们分手,孤单地被留下来,心里感到很难过。 尼姑奉上茶水,大家都觉得顺利地完成了一项任务。小英斜靠在柔安身上坐着。 “这是个很奇特的郊游,柔安。老实说,我没想到你竟敢冒险。”李飞说。 “这话怎么说?” “因为平常你好文静。” 柔安没有答腔。 李飞问老尼姑:“告诉我们你出家剃度的经过。” 他们一边喝茶、嗑瓜子,一听尼姑道出她的身世。“我是河南人,宣统元年河南不是闹了一次大饥荒吗?我丈夫被抓去当兵,从此就一点音讯也没有了。我和婆婆带着刚满周岁的孩子过活。土地都干裂了,连一根草也没留下。能搬家的都搬到河边去了,留下来的就只好啃树皮吃草根了。最后树皮草根也吃光了,连烧一杯开水的柴火都找不到,我的奶水没有了。婆婆对我说:‘媳妇,你带我孙子离开这个地方吧!’她又老又病,走不动了。我怀里抱着幼儿,随着难民边走边乞讨食物。我们听说西安有粮食,所以就到西边来。愈来愈多庄稼人跟我们走。我抱紧孩子,以沉重的步伐前进。孩子好几天没有东西吃,他静静地躺着,再也没有醒过来。最后我发觉他已经死了。我不敢把他丢弃在路边或埋掉,怕被饥民看到。所以我没说什么,带着他走,晚上也把他抱在怀里,生怕有人趁我睡觉的时候把他抢走。我昏沉沉地走着。第二天,在灰蒙蒙的尘土里我看到一座寺庙,就走过去。这时我全身无力,就失去知觉了。一个好心的和尚把我救了起来。当我醒过来的时候,我正躺在庙里的地板上,和尚喂我喝米汤,于是我渐渐恢复神智。我把孩子埋葬在庙后面,和尚好心收留我,我就替他捡拾柴火。后来他和我谈起这座庙宇,于是我就来削发修行。我到这儿已经二十三年了。 尼姑的辛酸悲剧和她那冷静、温和的口吻竟如此地不相称,仿佛她是在诉说别人的故事似的。 “那您在这快乐吗?”李飞问。 老尼姑微笑:“我很满足。” 遏云专心入迷地听着尼姑的遭遇,一时忘记了自己的烦恼。她缓缓地说道:“如果不是为了我爹,当个尼姑,对我来说是一种平静、安详的生活。” “不,孩子,你还年轻。你还有一辈子要过。我不鼓励年轻女孩子出家。你应该嫁个好丈夫,活着侍奉你年老的父亲。要紧的是行善事,种善因。你看着好了——那个害你的坏人来世会投胎变狗变驴,供你驱使。”老尼姑说。 大伙都笑着起身告辞。蓝如水掏出十块钱给尼姑,说道:“请好好照顾她。” 遏云难过地送他们走到石坛边。她想走出庙门,大伙儿请她留步。她目送着汽车开下去,通过外门,这才转身进去。 回城的路上,李飞很困惑地驾驶着。在舞会上柔安那么文静,不爱跳舞,她还说:“不在乎被冷落一旁。”然而她却做出别的女孩不敢做的事情。这是他第一次看出这个文静的女孩具有一种不凡的特质。“正和她爹一样。”他暗思道。 【第十二章】 夜色里火车开进了咸阳。月台上旅客并不多。蓝如水在微暗的夜光下提着一只大皮箱和一个包袱。身边的姑娘穿着粗蓝布的棉袄,一副村姑的打扮。头发挽成一个髻,并且用一条头巾围着脸缘和颈子。她的粗布衣裳和肩上那条挂着照相机的皮带非常不相称。 从尼姑庵到车站,这一路上惊险极了。下午的时候他们就乘骡车出发了。乡村风景很好,可是车子前头和两侧都盖得紧紧的。遏云觉得好像是被逐出乡似的,一直惴惴不安。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