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无字碑探秘:背后是对男人们的深切蔑视

 

 




  公元690年9月,武则天号称“革唐命”,将大唐国号改为周,正式登基,称“圣神皇帝”,改年号为天授元年,成为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位女性皇帝,时年六十七岁。 

  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被人谈论最多、咒骂最狠的女人,应该算是武则天了。 

  从传统儒家思维的角度考察,武则天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女人:嫉妒、淫荡、残忍、凶暴、灭绝人性、毫无廉耻、随心所欲、反复无常,像一头闯进精美瓷器店的疯牛,最应该去的地方就是屠宰场; 

  从纯粹女权主义的角度考察,武则天将整个男性帝国玩弄于股掌之上,除女性的魅力之外,其智力、魄力、政治谋略与手腕等等,如果不是更高一筹的话,至少也是丝毫不让须眉,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巾帼豪杰。 

  从现代管理科学的角度考察,武则天具有明察秋毫的洞察力、准确无误的判断力、极其强大的意志力、超拔群伦的亲和力、炉火纯青的决断力和强悍可畏的执行力。一位优秀管理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她全部具备,天生就该当这个女皇。 

  这些说法都对,每一个说法都从一个侧面准确无误地描述出了“那一个”武则天。如果我们将所有这些方面组合到一起,就会构成“这一个”武则天,成为一个真实完整的武则天。 

  大唐祖孙三代开国皇帝中,有两代皇帝做过武则天的丈夫。从十四岁到二十七岁,武则天的丈夫是父亲唐太宗李世民;从三十岁开始,儿子唐高宗李治成为她的丈夫,直到武则天六十一岁。 

  按照大唐帝国当时的规定,皇帝可以拥有一位皇后、四位皇妃、九位昭仪、九位婕妤、四位美人、五位才人、八十一位宫女,共一百一十三人。这些人统称为后宫佳丽,全部都可以算作皇帝的妻妾。 

  据记载,武则天妩媚貌美,太宗为她取名为媚娘。然而,在长达十三年的时间里,武则天一直负责看顾唐太宗的衣库,始终居于才人的名位,处在很低的第六级品位上。显然,一个合理的推测是:太宗并不太看重她。 

  武则天当政后,曾经在对朝臣吉琐回忆往事时说起:“我年轻时,伺候太宗皇帝。皇帝有一匹叫狮子骢的骏马,那真是一匹好马。只是性子暴躁,没人能驯服它。我向皇帝说:我能,只要给我三样东西,一支铁鞭,一个铁锤,一把利剑。铁鞭抽它的身子,若不服,就用铁锤砸它的脑袋,还不服,则用利剑割断它的喉咙。”她接着说,自己制人如同制马。 

  武则天说的时候很得意。她不知道,或许正是由于这种性情,才招致了唐太宗的冷淡。从两性心理出发,一个相当普遍的情形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个性相同的男女不太容易成为缠绵恩爱的夫妻,因为对方太像自己。许多事例表明,强悍的男人偏爱柔媚的女子,懦弱的男子更喜欢刚强的女人。很难想像,雄才大略、叱咤风云的唐太宗会喜欢上凶悍如斯、不让须眉的武媚娘。如果她是男人,倒有可能被太宗引为知己。 

  而唐高宗李治却正好相反。“奴懦”,怯弱,没有主见,优柔寡断,使唐太宗一再对自己立他为太子的决定是否正确产生怀疑。李治是李世民的幼子,备受呵护宠爱,特别需要主心骨。太宗去世后,李治在父亲灵前宣誓登基,届时,于众目睽睽之下,这位新天子竟然伏在褚遂良肩上,搂着他的脖子哭得不能自已,暗示出了一种伤痛之外的惶恐。 

  按照惯例,太宗死后,没有子女的侍妾(武则天也在其中)需要全部出家到寺庙里,成为削发修行的尼姑。有一种记载显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第一个儿子李弘,可能就是在寺庙里珠胎暗结的。 

  据记载,李治第一次到寺庙里见到武媚娘时,身披孝服的两个人相对垂泣,泪流满面。显然这不是一个儿子与众多庶母中的一个相见时所应该有的情态。由此推测他们之间有着很深的交往与默契应该不算过分。

  此时,唐高宗李治内外交困,相当烦恼。 

  在外,托孤重臣舅舅长孙无忌权倾朝野,谋立太子李忠,冤杀吴王李恪和江夏王李道宗,已经露出“窃弄威权”把持朝政的模样。 

  在内,王皇后与萧淑妃争风吃醋势如水火,闹得他心烦意乱寝食难安。 

  知道丈夫与武媚娘的关系后,王皇后私下里命武媚娘蓄起长发,并怂恿丈夫将她接回皇宫,晋封昭仪。据说,此举的目的是:这位皇后希望与武媚娘结成统一战线,以打败自己的情敌萧淑妃。可怜的皇后不知道,哪怕十个萧淑妃再加上十个她自己,也不是媚娘的对手。 

  回到皇宫不久,媚娘生下长子李弘;又过一年,生下一个女儿。没有生育的王皇后挺喜欢这个小女婴儿,时不时会来抚弄看视。一天,皇后走后,婴儿的父亲来了,他和媚娘悲痛地发现小家伙已经死了。其直接后果,自然是皇后百口莫辩。 

  不久,皇帝亲自带队搜查,在皇后的床底下发现了一个用来诅咒皇帝的小木头人,上面写着皇帝的姓名与生辰八字,心口插着一根钢针。这一下,皇后死定了。 

  事实上,在这两件事情里,有两个完全经不起推敲的疑团: 

  其一,如果孩子是皇后弄死的,她下手的对象更应该是同样幼小的那个男婴李弘; 

  其二,如果要诅咒,皇后希望死掉的应该是萧淑妃或加上武媚娘,没有理由是自己的靠山,即皇帝本人。 

  可是,正如我们经常看到的那样,那些处在第三者插足状态中的男女,十有八九会欲令智昏,听不进或者根本不想听反对的声音,坚持着一些在旁观者看来相当可笑的理由,证明自己行为的正当性,从而一意孤行。此时的唐高宗李治正处于此种状态中。 

  另一位权高望重的顾命大臣遂良“以死争之”,反对废黜王皇后。这位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和颇有贤良名声的宰相不知道,此时的李治,已经不是那个搂着自己脖子哭泣的皇太子了,他怒火万丈,丝毫不给曾经的托孤宰相留面子,下令当场将他驱逐出朝堂,强行废掉了皇后。一个月后,立昭仪武媚娘为后。从媚娘一生的行事判断,大多数史家倾向于认为,这些事情是她一手导演,嫁祸于王皇后的。 

  媚娘做了皇后,王皇后和萧淑妃被关进一座废弃的房屋,门窗全部封死,只在墙上开了一个送饭与水的洞。不久,媚娘听说皇帝李治去看望过她们两人,就效法吕后整治戚夫人的故事,将王皇后与萧淑妃各打一百皮鞭,砍去双手双脚,倒捆着装进酒缸,名曰“醉骨”。两天后,二人在痛苦万状中死去。吕后后继有人,证明了某一类女人的心肠丝毫不比最凶残的男人更仁慈。一个据说本性善良的民族,在它漫长的历史记载中,时不时地就发生这样一些野蛮歹毒的事情,的确令人黯然神伤。 

  媚娘——现在应该叫武后——的亲姐姐受封为韩国夫人,其女儿,即武后的亲外甥女受封为魏国夫人。这两位夫人先后食物中毒而暴死,症状十分相似。另一点相似的地方在于:二人死前,都曾经与唐高宗李治有过较多的交往。这些事件的发生,找不出其他原因。因此,不管是否出于武后之手,她至少是最大的受益者,这使人们有理由相信是她所为。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其他女性能够进入唐高宗李治的视野了。他的十二个子女中,排在后面的四个儿子、两个女儿,都是武后所生。 

  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唐高宗李治受到了武后的胁迫。事实上,在捍卫皇权不受侵害的问题上,夫妻二人显然是同心协力并肩战斗。 

  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大唐开国以来,其声名之显赫,几乎仅次于李世民。正是在他的一再坚持下,李世民才决定立李治为太子。李世民临死时,亲手将李治托付给了他和遂良。仅仅因为反对立媚娘为后,应该不足以成为这两位托孤重臣及其周围同僚们被干掉的理由。 

  很有可能,他们在李世民死后,仍然保留了李世民在世时的习惯,并且不懂得皇帝的地位可以使人变得如何无法辨认。他们正确地看到了新皇帝的懦弱与才略不足,却没有看到皇帝的名位、爱情,与武媚娘的意志、才能组合后所产生的巨大能量,以至于在新皇帝与新皇后心中,可能显得相当自以为是。 

  显然,他们的作为肯定已经使两位陛下感到不安甚至无法容忍。于是,皇后的废立便成为了导火索。

  爆发的结果是:ND272遂良在这次剧烈的朝堂辩论中,被暴怒的皇帝当场赶出宫殿,并随后驱逐出京城,贬到一个偏远的省份,再也没能回到京城;而长孙无忌则被迫自杀。从此,朝廷上再也没有人敢于拂逆皇帝的意志了。 

  当时,长孙无忌所极力扶持的太子李忠被废,改封梁王,立武后所生之子李弘为太子。不久,李忠继续被贬为庶人,就是普通人的意思,流放到黔州,大约在今天的贵州思南县一带。这位前太子常常化装成女人才敢睡觉,有时一夜之间要换几个地方,以防备武后派刺客暗杀。帝国最高层之间的气氛,由此可见一斑。 

  在这一连串震惊全国的事件中,我们没有确切的资料准确了解武后究竟做了些什么,但是能够清晰看到的是:这位皇后的地位与权势在飞速上升。 

  长孙无忌被贬的第二年,唐高宗李治患病,史书上称风疾,从其极度头晕目眩、伴之以肩背酸痛四肢麻木的症状看,很有可能是严重的高血压,加上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者心痹症。我们知道,即便在现代,患上这几种病症,也已经足可以消磨掉任何人的雄心壮志了,何况李治。于是,皇帝将国家事务委托皇后“决之”。 

  就这样,唐高宗李治以自己的懦弱、爱情与日益严重的高血压等疾病,将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才人武媚娘培养造就成了威权赫赫的一代女皇。 

  在二人共同生活的三十一年中,大体上前十年,虽然隔一段时间,就会围绕武媚娘发生那么几件惊天动地的事情,但基本还是由皇帝坐在前台。 

  中间十年,皇后则参与了一切大小国事的裁决,中外称为“二圣”决政。 

  到后十年,皇帝称天皇,皇后称天后,有一度皇帝甚至打算“退居二线”,将国政全权托付给天后。 

  这时,皇帝已经很少过问政治事务,基本是在晕眩中度日了。 

  在此期间,皇宫里动荡不安。——先是太子被毒死,人们怀疑是他的亲娘武后所为;然后,她的二儿子李贤被立为太子,不久废为庶人,并在武后的命令之下被迫自杀;她的第三个儿子李哲被立为太子。但是,在此期间,民间则平静而富庶,曾经达到过米每斗五文钱的程度,相当于今天一斤大米只卖几分钱。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富裕的时代。 

  公元683年,当了三十四年皇帝的李治死去。这位皇帝很可怜:当皇帝的时间不短,能让人记住的事情却不多,似乎只有谈起武则天来,人们才会想起还有这样一位皇帝。同时也令人感叹不已:在中国,由于一位皇帝的性情柔弱、怀有爱情和患了高血压,原来能够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此后,武媚娘百无禁忌。中国历史进入了长达二十三年的武则天时代。此时,她已经高龄六十岁了。 

  武则天时代令人眼花缭乱。 

  部分原因是太子李哲当皇帝仅仅一个来月,就被废为庐陵王;武后第四个儿子李旦登基,是为睿宗,没几天马上又被她软禁起来;李氏皇族被她杀的杀废的废,所剩无几。

  另一部分原因则是她起用了一大批臭名昭著的酷吏与一大批名声显赫的贤臣,这两部分人在历史上同样引人注目,在当时的庙堂之上搅在一起,斗成一团。 

  还有一个并非不重要的原因,可能源于她的女性心理。 

  这位说一不二的女士,对于起名字具有特殊的爱好。她的小儿子睿宗李旦,起初叫“叙伦”,后来改为“伦”,不久改叫“旦”,随后又改回叫“伦”,最后临当皇帝时,确定叫“旦”。她把并称为宰相衙门的帝国三个最高行政机构——门下省改名为“鸾台”,中书省更名为“凤阁”,尚书省改名叫“文昌阁”。然后,把御书房叫做“麟阁”;把叫了几百年,一目了然的吏、礼、户、兵、刑、工六部,改名为天、地、春、夏、秋、冬六部。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只用了贞观这一个年号,而武则天和他的丈夫统治的全部五十几年中,用了三十多个年号,最多时,一年就有三个,给后世记叙这段历史的人添了不小的麻烦。 

  另一个帝国新兴的时尚,则可能源于女性的爱好,就是对金、碧、紫、白等颜色的偏爱。这种偏爱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帝国皇家的旗帜、仪仗、装饰、装潢,甚至内侍、官员、朝臣们的服饰,都变得鲜艳妩媚,摇曳生姿。

  女皇还喜欢创造一些很形象的汉字。比如,她给自己起了一个名字,叫“ND322”,日月当空普照天下的意思,和“照耀”的“照”同音同义。很形象是不是?这个字却很快成了当时一个著名的黄色段子的由头,流传甚广。 

  武则天时代的故事很多。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位女皇曾经下令百花在严冬开放。还有一种传说,说是由于她的喜爱,洛阳的牡丹花才格外娇艳美丽,至今冠绝天下。这些姑且存疑。武则天时代有一个特别鲜明从而格外引人瞩目的情形——其任用的酷吏与贤臣,在我国历史上都很出类拔萃。 

  武则天任用的酷吏,在史书上能够查到名字的有二十七个。他们的残酷与恐怖,可能仅有这类人物的后世子孙,特别是外国子孙如日本宪兵队、七三一细菌部队和德国纳粹们才能并驾齐驱。这帮家伙,将间谍、特务、告密者、宪兵队、秘密警察、法官、刽子手的职能集于一身,称得上是无恶不作。他们的使命是扫清武后通往女皇道路上的任何障碍,消灭一切可能威胁武后权威的人与事。看来,这批鹰犬们的任务完成得不错。大唐开国以来三位皇帝的子孙被一批批杀掉,最后只剩下武媚娘亲生的两个小儿子;附在其上的元老重臣高官显宦也被一并铲除,二十四位宰相中,除三位寿终正寝外,有十九位先后被杀或被贬。到公元690年,武则天“革唐命”,开创大周国号时,贵族豪门世家已经气息奄奄,所剩无几。 

  武则天任用的贤臣良吏则清明能干,不但当时众望所归,也受到后来世世代代的尊敬,比如狄仁杰、张柬之、姚崇、魏元忠、徐有功等等。这批人受到武则天的保护与重用,分布在从中央到地方的要害岗位上,治国安民,深受百姓爱戴,并流传了许多他们的传奇故事。而那些酷吏们却从来没有机会染指真正的行政权力。 

  结果,形成了一个极为奇特的现象:在帝国统治高层,弥漫着血雨腥风,人人惶惶不可终日,甚至早上出门,就不知道晚上还能不能相见。而在民间,却祥和宁静。有几年,国内遭遇重大自然灾害,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况,但五十年间却从未发生过民间的暴动起义之类的事件。号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没有做到这一点,同样威名赫赫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没有做到这一点。武则天做到了。 

  在她当政期间,发生过两次贵族与皇室发动的叛乱。一次号称有十万人参加,结果不到三个月就烟消云散;另一次皇室叛乱则更惨,仅仅十来天就被平息下去。由此观之,仅仅用咒骂是很难解释清楚我国历史上这惟一一位女皇的。 

  在那次号称有十万人参加的叛乱中,有一个小故事很有意思:骆宾王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和散文作家,他参加了这次叛乱,并起草了叛乱宣言。这篇名为《讨武檄》的散文文采飞扬气势磅礴,真正把武则天骂了个狗血淋头。据说,武则天读到这篇痛骂自己的文章后,第一个反应是拍案叫绝,认为写得实在太好了。她特别真诚地责备自己的宰相失职,因为他们没能发现这样优秀的人才。 

  发生在武则天的男宠、大和尚薛怀义身上的一件事,颇能说明这位女皇的行事。 

  薛怀义仗恃武则天的宠爱,极为骄横。有一次,在进皇宫大门时,与宰相苏良嗣争执起来。苏良嗣下令左右将这个家伙左右开弓地抽了十几个大嘴巴。薛怀义痛哭流涕,要求皇帝武则天为自己作主。武则天抚摩着情人红肿的脸蛋儿,对他说:“苏良嗣是宰相,你能惹得起他吗?以后躲着点,别走皇宫正门就是了。”

  一位研究唐代历史的欧美学者倒是看得很清楚,他认为,没有证据证明政府工作受到武则天统治作风的危害;这位著名学者提醒人们:传统历史学者对武则天的种种评价很少注意群众的景况,当时,民间的生活,很有可能比心怀敌意的学者们愿意承认的情况要好得多;而武则天甚至可能是很得人心的。 

  事实上,如果我们承认,在中国传统的正统思维中存在着深刻的性别歧视;如果我们同意,以往数千年中国基本上是男权社会;如果我们意识到在价值判断上,中国人至今存在着两性之间的双重标准;如果我们看到历朝历代围绕皇权发生的骨肉相残的话……那么,我们可能必须接受一个事实:作为中国有史以来惟一一位女性皇帝,武则天即便不比绝大多数男性皇帝干得更好,至少也不比他们更应该受到指责。假如不考虑她的女性身份,仅以皇帝的标准判断,或许对她的说法应该会很不相同。就以武则天为大周开国皇帝算起,她可能是所有开国皇帝中杀人最少的一位。 

  皇位坐稳以后,那些恶名昭著的酷吏陆续受到清算。索元礼受控刑讯逼供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第一个信号。这个人曾经发明过一种酷刑,很像孙悟空头上戴的金箍,那是一个可以伸缩的铁帽子,戴在受刑者的头上,收缩时,可以将人的头骨勒碎。审讯者告诉他:如果不认罪,就让人去拿那顶铁帽子。这个凶狠的家伙立刻认罪伏法。 

  “请君入瓮”这个典故是由另一个恶吏周兴之死流传下来的,相当别致有趣。 

  周兴是个制造冤假错案的高手,武则天让另一个同样的坏蛋来俊臣去审问他。来俊臣请周兴喝酒,席间,来俊臣请教说:“有一个犯人很倔,死不认罪,怎么办?” 

  周兴指点他:“把他放进一个大瓮,用火烤,你想要什么口供他就会给你什么口供。” 

  来俊臣两眼放光说:“真是个好办法,咱们试试。” 

  于是下令抬来一个大瓮架在火上,周兴看看火候到了,就指点来俊臣说:“可以了,把犯人带来吧。” 

  来俊臣掏出武则天的圣旨,对周兴说:“这就是为阁下准备的。请君入瓮吧。”这厮浑身战抖,立即认罪伏法。 

  武则天时代的一项重要变化,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方法日益深入人心。皇帝亲自策试考生的殿试制度就是武则天开创的。随着豪门世家的被铲除与抑制,普通家庭出身的人们有更多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了。显然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有一个数字可能有助于说明这一点:取得进士功名的宰相比例在唐高祖李渊时是7%,到唐太宗李世民时为23%,唐高宗李治将这个数字提高到35%,武则天称帝后达到了40%。 

  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成为帝国中下层人民现实的途径,其意义极其深远。因为,这种做法标志着真正的文明与进步。 

  除了上面谈到的种种,武则天对儒家教条的反动,大约是造成她坏名声的重要原因。 

  儒家经典教义中,对女性的排斥根深蒂固。武则天完全颠覆了这些道貌岸然的理论: 

  她以高超娴熟的技巧,将整个男性帝国玩弄于股掌之上,使当时的女性很是扬眉吐气。 

  她一反过去下嫁皇室公主到异族远方“和亲”的传统,派遣男性“新娘”前往突厥去“和亲”。 

  丈夫李治在世时,这位武后的桃色新闻并不太多;丈夫去世后,像历代男性帝王佳丽三千一样,这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大大方方地给自己先后找来大约远不止四位或威武雄壮或年轻貌美的男性“妃嫔”,这使后来的儒家官僚和学者们特别痛心疾首。 

  到晚年,她最喜欢的“二张”: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俩,终于惹起众怒,成为逼使圣神皇帝武则天退位,还政于唐的导火索。当时,她已经当了二十三年的大周帝国的皇帝,高龄八十二岁。 

  公元705年,即武则天神龙元年一月二十二日,张柬之等一干人发动政变,杀死了张昌宗、张易之兄弟。 

  第二天,女皇下令太子监国。 

  第三天,女皇传位于太子。 

  第四天,太子李显即位,称中宗。 

  第五天,女皇退位,迁居上阳宫。 

  第六天,中宗率领百官给退位的女皇上尊号,称“则天大圣皇帝”。 

  从这时开始,人们才叫她武则天。 

  当年十一月,武则天死于上阳宫仙居殿,时年八十三岁。遗言是:去掉皇帝称号,称呼“则天大圣皇后”;与丈夫唐高宗李治合葬乾陵,陵前竖立无字碑。 

  对于该无字碑的含义,人们说什么的都有。推测其本义,似乎是随便后世评说,其中,显然包涵了深切的不屑与蔑视。我们知道,按照中国人的习俗惯例,这种评价大体是由男人们从事的;我们无法知道,这位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位女皇,她不屑的是什么呢?是中国的男人们吗? 

 
 

2008/05/08 制作

武则天无字碑探秘:背后是对男人们的深切蔑视

漂泊的树 E书作品 支持键盘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