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为何引狼入室 主动助武则天重返后宫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死后,武则天和部分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落发为尼,进入感业寺,但是她与新皇帝唐高宗李治一直藕断丝连。可是,一个在宫内,一个在宫外,他们难道就要永远这样守望爱情吗?如果不是,最终又是谁让他们结束守望,让武则天重返后宫的呢? 

  上集我们讲到武则天在唐太宗死后进入感业寺 

  为尼,但是以她的性格,必然不甘心伴着青灯古佛了此一生。事实上,早在唐太宗死前,她已经未雨绸缪,和李治建立了感情;在感业寺期间,她又和李治继续暗度陈仓;直到永徽元年(650年)忌日行香,二人相对潸然,不顾众人的目光,把感情公之于众了。但是,感情归感情,她要想借助这段感情使自己重返后宫,仍然面临着巨大的问题。因为这里涉及一个很大的伦理问题,无论如何,她很难抹杀自己作为太宗才人的身份。但天无绝人之路,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出手援助,非常顺畅地把问题解决了。这个人是谁呢?她就是李治的皇后——王皇后。这就让人奇怪了,王皇后脑子进水了?把皇帝的“情人”引到自己身边来,这不是给自己身边放一颗炸弹吗?王皇后为什么会这么做,她让武则天重返宫廷的目的是什么呢?武则天重返后宫,又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呢? 

  说来可笑,王皇后引武则天入宫是为了争宠。她和谁争宠呢?王皇后和别人争宠又和武则天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看看王皇后的处境就明白了。王皇后出身于当时的高门大族——太原王氏。我们说过,隋唐时代是身份制社会,世家大族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在所有世家大族中,有“五姓七望”最为尊贵。哪“五姓”呢?崔、卢、李、郑、王。在五姓之中,崔姓和李姓都分别有两支最显贵,合起来就成为所谓“七望”,他们是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这七望在当时是贵族中的贵族,社会地位显赫,王皇后就出身在这样的一个贵族之家。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特定的评价成功的标准,比如明清时期,成功的典型是中状元,招驸马。所谓中状元就是一个男子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所谓招驸马就是在婚姻上取得了成功,按咱们今天的说法,这叫做事业爱情双丰收。但在唐朝,说到成功,最典型的情节是中进士,娶五姓女。 

  我们知道,科举制在中国实行了一千多年,滥觞于隋代,结束于清末。唐朝是科举制刚刚起步的阶段,进士名额有限,很难考。当时有个说法叫做“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明经和进士都是科举考试的科目。明经主要考人们对经典的记忆,比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试卷上“乐”字空下,让考试者填写。我们知道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很多神童在很小的时候就能背下大量经典,这种死记硬背的科目,如果到三十岁才考中,人们觉得你已经很老了。那进士考什么呢?进士考写文章,还有作诗什么的。写文章需要天分还需要社会阅历,所以你五十岁考中进士,别人觉得你是少年得志。这就是“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道理。在当时社会上,人们对进士的评价相当高,管他们叫“白衣公卿”,就是说你别看现在他还是一介布衣,可是日后必然能够平步青云。所以京城里考试时节,常有店家对进京赶考的书生格外照顾,好吃好喝,没钱也可以赊着,说不定赶明儿就中进士做高官了呢。 

  在唐朝,中了进士只是意味着在事业上成功,但是如果要真正得到上流社会的认可,还要在婚姻上取得成功。这婚姻成功的标准就是娶五姓女,相当于咱们后来说的招驸马。唐朝你若是能娶到五姓人家的女儿,那比招驸马还荣耀呢。 

  唐朝有个宰相叫薛元超,就是上一集说的薛婕妤的侄子。这薛元超官至中书令,就是宰相了,但是,晚年时他说,我这一辈子是富贵已极,没什么可追求的了,但是我有三件事特别遗憾,哪三件事呢?第一,没能由进士出身;第二,没能娶五姓女;第三,没能修国史。薛元超娶的妻子是谁啊?他娶的可是唐高祖李渊的孙女,唐太宗李世民的侄女和静县主,娶了这么一个皇亲、金枝玉叶,他还觉得不满意,觉得比不上娶五姓女。这下大家可以看出来了,这五姓人家在当时社会那是何等荣耀的身份啊。 

 
 

2008/05/08 制作

皇后为何引狼入室 主动助武则天重返后宫

漂泊的树 E书作品 支持键盘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