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阴



  台湾学者叶洪生撰文力斥《射雕英雄传》中《九阴真经》之非,重点指向“九阴”之名。他据“《易经》六十四卦爻变之理,阳数为奇(单),阴数为偶(双);阳爻以‘九’为老(至阳),阴爻以六为老(至阴)”,认定“九阴”“乃子虚乌有”,认定佛道皆无“‘九阴’怪谈”,并说:“盖此为道家形而上学所定,关乎阴阳消长之机,即令是太上老君也动它不得!”他甚至推心置腹,揣度作者本意:“料想‘九’数最大,而‘阴’主幽玄晦暗,遂合成‘九阴’一词。……孰知在中国传统玄学中,‘阴’数永远成偶成双。其见不及此,令人奇诧!”(《论剑》第271页,叶洪生著,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叶洪生把话说得太满了!要知道理有固然,势无必至。只要有例外存在,什么道理都没用。何况这例外还不止一个。先抄书:
  龚先生6月30日在秀州书局说:“沈曾植《海日楼札丛、题跋》中提到《帝君九阴经》,记起叶洪生批驳金庸的《九阴真经》,但我遍查《道藏提要》(任继愈主编)、《道教大辞典》、《道教文化辞典》等书,有‘九阳’、‘九天’、‘九幽’、‘九宫’……惟独没有‘九阴’。大概沈曾植也弄错了。”(《笑我贩书》第353页,范笑我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关于《九阴真经》,刘云舟7月10日在秀州书局说:“道教类书《云笈七签》第三十一卷,张君房引《帝君九阴经》:‘欲变化分形,隐沦八方。当常斋修帝君九阴之精思也。……此为帝君太一九阴混合变化万形也。’九阴之说,古已有之,现存疑仅见于此。”(《笑我贩书》第356页)
  据现有文献看来,“九阴”一词,最早见于《山海经》。《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泂野之山。”虽说从中还看不出与后来道家“九阴”的联系,但总归有了这么一个词儿。三国葛玄(葛仙翁)《道德经序》云:“祸灭九阴,福生十方。”这大概是较早的道家“九阴”之说。再后,唐柳宗元《天对》有“爰北其首,九阴极冥”之句,明湛若水《交南赋》有“烛九阴于赤水兮,觌冯夷之幽宫”之句。即便是已经引用的《云笈七签》,也还有“落迹九阴,保举上清”、“大哉灵化之丹,与帝一九阴齐其光辉”、“九阴不落兆尸,九地不灭兆迹”、“右九帝君九星斗中宫隐妃九阴名字,若祝说之时,但说位号名字耳,勿道著衣帔及头髻下也。子能知帝君九阴者升晨上天位為上清真人,兆在世终身不受哭泣灾殃”、“……而不知帝妃之名字行九阴以混合者”、“阳罪阴考,绝灭九阴”、“削灭九阴气,既上东华名”、“既获九真之高章而九阴之户启矣”、“右二十四味,合二十四神之炁,和九晨九阴之精”、“下以制九阴,上以承玄冥”等等遗珠。所以,那位读者所引的,远不是孤证。
  然而,较诸其他,“九阴”毕竟还是太偏了。叶洪生错批,情有可原。只是他一心要提高台湾武侠小说家的文学地位,未免意气用事。一次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上,仅仅因为与会的台湾学者少于大陆,他就颇有不平之意。移于交游,是性情中人;用于学术,难免出现纰漏。至于这样的话:“乃知作者胡诌,原无宿构;其后将错就错,遂只好避而不谈;然即使原著有误,今本何不改正?莫非欺弄读者不学无知乎?”(《论剑》第271页)说真的,说到这里,就有点自取其辱了。
  不过,我还是疑心他不小心说对了一句话:在最初的版本里,金庸用“九阴”这个词恐怕真是“胡诌”的。中国文字组合性极强,恰好给他撞上了。叶洪生读过《射雕英雄传》的早期版本,他说旧三十四回讲过《九阴真经》的来历:“相传是达摩祖师东来,与中土武士较技,互有胜负;面壁九年,这才参透了武学精奥,写下这部书来。”(《论剑》第270页)我们读到的今版,《九阴真经》的作者已被改成了北宋刊印《万寿道藏》的黄裳。为什么这么改?我的理解是,后来金庸不仅发现他“胡诌”的“九阴”果真有此一说,更知道了这是道家之说。他修订作品,真是非常认真的,对读者也足够负责。

 

本书由“云中孤雁”免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