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传 林太平

 




  不同的画有不同的欣赏方法,看山水画时重意境,无论是山,还是水,皆已融为一体,一眼望去,其秀丽超然脱俗之气迎面而来;而看人物画时,则重个体,每一角色人物都应能活龙活现,各具情态。
  古龙笔下的欢乐群雄图就是一上佳的人物画,郭大路确实大路,王动却不动,燕七死过七次,而林太平一点都不太平。其中四人同处一幅画中,但性格各异,描写着重也不尽相同,尤其又以林太平略有不同,那三人象是近照,读者尤能感觉出其言行举止的贴近,但林太平却是远像,看似模糊而不清晰,但仔细端详,其菱角越发清晰,直至可与其他三人齐飞并举,由此亦可见古龙之笔确有鬼斧神工之能。
  主角是“捡来”出场的只怕唯有林太平一人而已,在一猫一狗已被燕七途中捡来的背景下,下一事物的出现就成了只可猜测的意象了,郭大路笑言的“母猴”、王动戏说的“母猩猩”虽都是为了作取笑之用,但也同时作为与林太平的出现形成了反差。于是这样,在意料之外,被冻得只剩下半条命的林太平“合情合理”地出场了,本来如此出场已是“隆重”之极,但古龙竟似乎仍嫌不够,在林太平喝下其他三人唯一的“口粮”——一坛陈年老酒后,说出的第一句话居然是:“这是三十年陈的竹叶青。”,而言辞之中并“无感谢之意”,这样更是将林太平的形象推到了一高峰。
  但在随后的故事中,尤其是在“日常生活”的对话中,并不多见林太平的表现,偶尔一两句话也似乎只是作为配角之用,这样一来,林太平这个人物就象是被古龙浓墨重彩勾勒后,慢慢地又逐渐隐去,而在读者的视线中,则是渐渐淡化,但始终都没有完全被抹去,似乎总有这么一个印象在心中,挥之不去,但似乎又说不出是什么,只有在仔细端详后,才能见其形象逐渐清晰,而这种奇观在古龙随后的两笔浓墨下更显其奇妙。
  第一笔重彩是下笔在林太平“杀死南宫丑”时,林太平以为自己杀死南宫丑时,其心中的恐惧、惊慌被古龙表现的是淋漓尽致。本来杀死一人在武侠作家们所描绘的血腥江湖中根本算不了什么,更何况那人还是恶贯满盈之徒,可欢乐英雄林太平竟似与血腥无关,杀人象是被摆在现实社会中一样,其中内心的天人交战没有被作为简单的符号处理,而生命又再次被尊重起来。这时候,林太平才被完全突出出来,但淡化又随即而来,而只有在细心观察后,其中淡化的“背景”——构成林太平人物形象的要素才能浮现出来。
  林太平出身武林世家,虽不是从小娇生惯养,但毕竟从未在江湖中行走,并且也是养尊处优,从未受过风寒露宿,这次因逃婚而离家出走,受过不少苦头,但并没有触及其内心的本质,其心中虽有高贵之气,但又没有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的富家子弟的派头,从根本上来说,其欢乐情怀是与郭大路、王动、燕七三人是相通的,但他的“开窍”却也是经由其他三人,所谓灵心一点即通大抵就是之意,“人只要问心无愧,无论做什么都不重要了”。而林太平同样也是一个豪气冲天的好男儿,却面似女子,古龙想必也是坚信那句:相貌本天生,何需怨他人。
  于是林太平也加入了欢乐英雄的队伍,毫无半点牵强附会之意,那么的自然而然,而对于杀人的恐惧并没有消减,只有这时候,在武侠江湖中,人才是作为与人平等的动物,同类之间的互相残杀就显得那么的可笑,生杀予夺的权利并不是上天赋予的,怎么能够那么的轻描淡写呢?就这样,林太平的形象不仅更加清晰,而且越发丰满。
  而第二笔的重彩是在全书的后面,其中不仅涉及了父母对子女的亲情,而且对子女对父母“擅作主张”的叛逆心理,甚至对爱情产生的可能条件都作了或多或少的描绘。林太平是为了逃婚而离家出走,但逃婚的理由却只是因为这门婚事是其父母安排的,毫无半点自我的意见,林太平并为见过新娘,更加谈不上有任何了解,他的逃婚正是现实社会中子女对父母更多的安排的的反抗的真实写照,古龙应该对此是持赞同意见的。更妙的是林太平最后竟也喜欢上了他曾“拒绝”的新娘子,而原因或许只是这是他的“自由恋爱”,如此的安排,古龙真可说是别具匠心,谁又能够想象若是林太平并不拒绝父母的安排,其后的结局在表面上和拒婚后结局会是一样呢?而透过现象思考本质,古龙想告诉我们的会不会是更深一层的含义呢?——表面相同的事物其内在激发运行的实质却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呢?
  远看是山,近看还是山,但此山又怎会是彼山呢?若是有人问我:“林太平是谁?”我会笑一笑,回答道:“林太平就是林太平。”若是还有“他到底是谁呢?”的问题,那么还是留待你自己去用心体会吧!

 

 

本书由“云中孤雁”免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