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缺席的主角:论展示设计的虚拟化龙小丽

作者:李 平




  
  三、展示设计虚拟化的语言结构
  
  虚拟化形态研究横向地解析了展示设计虚拟化的空间存在形态,我们还可以纵向剖析展示设计虚拟化的语言结构。这种设计语言表现出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深化。
  模仿现实形态的展示设计,多介质媒体的表现构成展示设计中虚拟化语言结构的表象层;超越现实形态的展示设计,其虚拟化表现主要集中在电子化、数字化的信息传播媒介的综合运用,其语言结构由电子媒介的虚拟表象深入到观者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感受的深层拓展构成虚拟化语言结构的意象层;而反叛现实的虚拟化形态积淀成相对稳定的设计语言符号,这种精神符号的升华构成虚拟化语言结构的意念层。展示设计的虚拟化语言结构由高新科技切入,从视觉震撼而向着人的心理体验与精神升华的人文方向发展、深化。
  (一)电子媒体的虚拟化表象层
  电子媒体是展示信息传播的高科技载体,如电视,广播,Internet等。展示设计的虚拟化首先表现为展示媒介与展示语言的虚拟化,即从传统实物语言到电子语言的虚拟化。在2008年的奥运会中,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曾如是评价源讯提供的完美无缺的IT系统,今天,技术已成为奥运会成败的关键。源讯开发的奥运IT系统可以形象地称为一个建设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虚拟奥运会,没有它,无论在场馆内还是在电视前,奥运赛事都不可能真实、稳定地展示在亿万观众前面。一位美国观众通过电视与身处“鸟巢”现场的观众看到比赛结果的时间差,也仅在眨眼之间。通过电视的观众肯定可以比现场观众看到更多角度的画面,“蒙太奇”而看到的“更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从未被技术如此真切地诠释过。
  (二)心理感受的虚拟化意象层
  传统的实地场景展示局限于静止的状态,而现代利用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出现了二维的服装展示设计,且大部分都是以这种形式展现,当代设计师更努力从二维的局限转变到三维,使受众能够在网络上感受三维效果并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三维动态展示增强了真实感和娱乐性,并且可以利用头盔式显示器等电子设施,让观众游走在虚无缥缈的展示空间。传统的展示设计,心理感受直接源于人对实体的接触,无论是人与人,还是人与物,都是心理感受的源泉。而当实体被虚拟化了,也即内涵提炼的过程符号化了。符号是一种视觉信息,更是一种观看的传播方式,一种可视的意指方式。符号是象征性、隐喻性的,更多地作用于心理感受的虚拟化,
  无言的意向层面,充分实现了感官交互和心理体验。在“沉浸”其中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艺术感。当沉浸在一个高分辨率,360度的虚拟空间时,观众如通过音乐提升了情感的程度,界面好像在融化,趋向越来越自然和感性的设计使观众和作品虚实相生,心理隔阂以及人与作品的距离消失。人机合一、人物合一催生强烈的心理体验。
  (三)精神符号的虚拟化意念层
  电子媒体的虚拟化表象完成了工具技术的飞跃,虚拟化意象拓展了心理感受的空间,这种感知与体验积淀下来并不断深化,就生成精神符号虚拟化表现的理性层面——意念层。展示设计的虚拟化使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技术随时随地并以最快捷的方式获取最新信息,使人们能够更宏观的看待问题,更方便和快速的调配并对信息进行反馈与回应。对于展示的受众来说,这种信息的选购与交流的方式有助于具有普通性与规律性的认识,并不断积淀为较稳定的精神符号。正如Prada的女老板穆西娅·普拉达(Miuccia·Prada)所说,现代人需要的不再只是商品,而是艺术化的生活态度。一个现代人可以超越对服装实用度的关注,去体会服装的触觉、视觉、嗅觉,更重要的是在大脑中提供给他的美妙感受与想像,以至具有象征性与符号性的精神体验。绝不要轻视这些看似虚无缥缈的抽象联想,这种精神符号的虚拟化正是让人们寻求自我价值,达到快乐存在的源泉。所以,展示设计的虚拟化语言最终要建立感性——理性——感性的信息流动环路,通过感受表象层——心理意象层——精神意念层来完善其语言类型与结构。
  
  四、展示设计虚拟化的思考
  
  多媒体与网络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信息传递的快捷与效率是不言而喻的。当然,虚拟化设计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取代传统的展示设计,正如汽车的发明并不能完全取代步行。虚拟化设计是展示设计新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效补充,是新的选择和新的机遇,是具有未来性的展示方式。可是,在这种高科技享受的同时,我们会慢慢发现,由于展示的信息流通、商业流通、娱乐功能似乎都可得到便捷的满足,人们似乎也越来越多关注这种虚拟化的展示。可是网络使人们都处在自己的虚拟空间里了解这些信息,这样会使人与人的接触与沟通变得越来越少。我们可以想像,如果人与人之间失去接触与沟通将会产生多么不堪设想的后果?
  这当然只是其中之一,从常识中我们还知道,虚拟化的信息传递或多或少地进行了 “包装与重组”,甚至为了符合大众流行的审美观点和为了某些目的而隐蔽了真实的信息。而且虚拟化的电子展示可以轻易复制,变形,当人们习惯用这种方式接受信息而拒绝实地的参展,那么接受的也许就是“浓妆艳抹”后的副本。这种本体与变异体的差距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对于展示设计的虚拟化表现及其传达出的信息,人们要带着理性的思维去选择,经过大脑的过滤而取舍。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艺术学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