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主体的命运

作者:周泉根




  这就是说文化工业化的严重后果是文化主体的丧失。文化成为产品,创作异化为制作。正如阿多诺所揭示的:“文化工业使精神生产的所有部门,都以同样的方式影响人们傍晚从工厂出来,直到第二天早晨为了维持生存必须上班为止的思想。”{22}标志个性化的风格也消失了。文化工业的产品“都是按一定格式考虑设计出来的,它们都是由专业人员管理的,而它有限的多样性,也完全是由文艺机构编制的”。{22}文化工业的生产阻止了风格的多样化,使本应丰富多彩的精神产品变成了千篇一律的统一的风格。作家在这种情形下,它“不死何为”!
  这正是死之实质:主体在民主化时代没入偶像的子夜,天才在平权中无处容身,作品在文化工业化中为消费者主宰,作家在文化工业中泯然于大众。如果这一切是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实质,那受制于这种意识形态的话语作者便无所谓是谁,反正都是作为意识形态的话语在复制、在说人(即作者)——所以,“谁在说话有什么关系?”{1}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1}[法]福柯《什么是作者》,《最新西方文论选》,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
  {2}[美]艾布拉姆斯《镜与灯》,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3}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4}Morton W. Bloomfield and Charles W.Dunn. The Role of the Poet in Early Societies.Cambridge:D.S.Brewer. 1989。
  {5}[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宗白华,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6}[德]康德《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再修订本)》,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7}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8}缪灵珠《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9}[俄]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手法的艺术》,方珊等译,《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北京:三联书店,1992。
  {10}[英]戴维·洛奇《20世纪文学评论:上册》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1}[法]罗兰·巴特《作者的死亡》,《罗兰巴特随笔选》怀宇,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
  {12}[法]罗兰·巴特《写作的零度》,《符号学原理》李幼蒸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
  {13}[法]罗兰·巴特《图像、音乐、文本》,纽约:希尔-金出版社,1977。
  {14}Sean Burke, The death and Return of the Author,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98。
  {15}[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6}[德]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7}[俄]契诃夫《契诃夫论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18}[英]T·S·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戴维·洛奇,《20世纪文学评论(上册)》。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9}[瑞]荣格著《心理学与文学》,三联书店,1987。
  {20}[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1}Rosenberg B.&White,D.M.(eds.).Mass Culture[M].New York: 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1957。
  {22}[德]马·霍克海默、特·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23}欧力同、张伟《法兰克福学派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24}李小兵《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与危机》,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