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文学理论科学化建设几个问题

作者:张 弼




  近些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文学理论科学化建设越来越引起普遍关注,呈现出自觉的发展趋势。针对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拟对文学理论科学化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文学理论科学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文学理论发展的自身逻辑,文学理论发展的行程等问题进行一下初步探讨。
  
  一、文学理论科学化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回顾历史,我国新时期文学理论探索都包含着或指向科学化的目标,只不过有自觉不自觉之分。例如文学理论界经过拨乱反正“为文艺正名”以后,1984—1985年相继兴起的“方法论热”、“新观念热”以“新视角”、“新方法”、“新观念”、“新理论”开拓了思维空间和理论空间,有力促进了文学观念的多元化和文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相继开展的一系列文学理论问题研讨:人性和人道主义、文学形式问题、传统文论“失语”和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问题、人文精神和新理性精神、马克思主义文论和“西马”文论等等。产生了“人物性格组合论”、“文学主体性”、“文学审美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的语言论转向”等一系列文学理论问题的重大突破。这些都是文学理论科学化建设的实实在在的具体成果。
  自觉地进行文学理论科学化建设。是20世纪90年代在文化转型中地位边缘化的学者自觉追求回复学术独立地位、回归学术本位开始的。一些青年学者要求恢复人文学术的独立话语,将意识形态化的学术转换成为人文和社会科学意义上的学术,转换成为精神创造,成为一代中国学人的自觉追求。钱中文强调“文学理论的自主性”,认为我国文论所要求的自主性,是要从政治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获得自身的独立性,使文学理论成为文学理论,明白自身的学理。在主流意识话语之外,当时还出现了民间学术话语、民间学术群体和民间学术刊物,试图以科学的学术规范思考着包括文学理论在内的文化建设问题。
  文学理论研究,既可以从作品中抽象出某些规律和方法,也可以对此前的理论进行思辨和反思,程千帆曾在古典文学理论研究中提倡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方法。一些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学者也不囿于马克思主义文论,放开眼界以整个文学理论为研究对象,从探讨文学理论的普遍共同规律和特殊个别规律去探索文学理论科学化建设问题,董学文的《文学理论学导论》就是这方面有一定代表性的成果。这部“文学理论的理论”,是对文学理论抽象的形而上的反思研究。近年来许多学者在这方面努力耕耘。出了一批富有生气鲜活和创造性的成果,体现了对文学理论科学建设的强烈的自觉性。
  文学理论科学化建设的必要性主要基于以下的几种原因。一、传统文学理论研究的“单线条”道路走不通。单纯从政治去研究文学理论只能形成政治代替文学的“政治文艺学”或“文学政治学”。单纯以哲学去研究文学理论只能造成庸俗社会学和机械认识论的文学理论。单纯以哲学去研究文学理论只能形成配合各种实际工作需要的实用的文学理论。二、单纯吸收外国文学理论。不和中国的国情文情有机结合,也难于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简单移植会造成名词概念的“狂轰滥炸”,相对主义和极端片面性。三、社会现实、文化和文学发展使文学理论面临诸多方面的危机,对文学理论科学化建设要求亟为迫切。诸如在全球化中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立场;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为当代文论发展提供理论资源;如何克服高科技对文化和文学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如何正确对待后现代主义特别是解构主义在当代文论中的作用和后果;如何正确处理文化研究对文论发展的双重作用,等等。这些既是当代文论科学化建设的背景和前提,也是它必须正确应对和回答的问题。四、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整个文学理论的重要部分,但它不能解决整个文学理论科学化建设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较早提出了科学建设问题。1988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探索的高潮,一年间发表相关的重要论文有二十多篇。内容广泛涉及到文艺的意识形态本性、艺术生产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逻辑起点、思想体系、中国特色以及当代形态等问题。由于讨论的问题局限在马克思主义文论范围之内。加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留下系统的文艺理论专著,学者们对其重要观点众说纷纭,人言言殊,对许多重要理论观点难以达成共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科学化建设难以取得进展,更遑论整个文学理论科学化建设。
  综上所述,要摆脱文学理论发展的困境,“单线条”发展的努力,或停留在文学理论之间的“组合”或“整合”上都是不行的,只有在综合基础上自觉地进行科学化建设才是真正的出路。
  文学理论科学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是十分明显的。第一,它使文学理论走出意识形态的误区,实现科学的归位和定位。它将文学理论从意识形态为中心的知识谱系中转换成人文科学意义上的学术。从而与其它意识形态相区别,揭示文学、文学理论的特殊性。第二,能够从人文科学的高度正确处理文学、文学理论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关系。科学揭示文学的本质。文学和文学理论既是人文科学的一部分。就与意识形态有相对的独立性,意识形态只是文学的一部分属性而不是全部的属性。过去仅把文学放在意识形态中加以考量,文学只有意识形态性,现在如果把文学放在人文科学中加以考量,它就是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的结合体。因为文学的审美是不能简单归于意识形态的。这里有个性、情感、直觉、非理性等非意识形态因素,还包括许多超阶级的人类共性的东西。如果从文学理论生成的知识语境而言,它还有意识形态所包容不了的文化、生活、语言、科技等内容,政治和意识形态就不能任意驱使文学和文学理论,就会从整体与局部关系,去认识文学和文学理论的人文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关系,并自觉地通过前者去表现后者。第三,有助于在科学基础上运用文学和文学理论,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这包括政党和国家在科学的文学理论基础上进行文艺决策,制定正确的文艺理论方针政策和口号;也包括打破话语权和知识话语对文艺问题的霸权,制衡和检验个人有关文艺问题的言行,不简单地要求文艺和政治同步,与现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一致,而是以后者的正确为前提;还包括要审时度势地发挥文学的审美、认识和教育作用。第四,有利于产生多元的文学理论和理论家,实现真正的百花齐放共存共荣,促进整个文学和文学理论健康发展。这样我们的文学和文学理论既能密切关注社会和谐发展积极倡导“主旋律”,又能从艺术规律出发鼓励文学和文学理论多样创新,不断激发文学和文学理论的活力。第五,能在科学的架构上全面开展文学理论研究,解决社会、文化和文学中面临的迫切问题,并有助于和世界文学理论接轨,实现和谐的发展。
  关于文学理论科学化建设的内涵。著名学者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一书中指出,“每一文学作品都兼具一般性和特殊性”,他强调文学研究要“寻找它们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根据文学理论研究的现状和需要,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