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志在高远

作者:郑子江




  1986年,21岁的我在农场的生产队接到了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美术创作室的公函,参加由郝伯义先生举办的垦区版画创作学习班,垦区版画就是蜚声海内外的北大荒版画。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北大荒版画,由于创作上的成熟,群体的壮大,逐渐形成了北大荒版画创作体系,成为北大荒版画创作流派,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西方现代艺术思潮涌人中国,形成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渗透与融合。当时的北大荒版画群体风格鲜明,但作者之间的作品缺少个性。因此,挖掘自己,张扬自我,成为我们初涉版画学子们的创作起点。
  1988年我脱产到创作班学习版画创作,同时参与筹备北大荒版画诞辰30周年的系列活动,在此期间,我精心创作了作品《清风》(荣获全国首届青年版画大展创作奖)。1989年经郝伯义等老画家们的推荐,《农垦工人》杂志社聘任我为美术编辑,由于工作出色,1990年正式调入杂志社,从此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其标志性的变化是使我的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在杂志社工作期间,我一方面认真地完成编辑部的工作,另一方面将所有的时间投入版画创作,因为我有方便条件长时间地在创作室从事创作,并及时地得到老师的指导,使我的作品无论从数量到质量上都有了新的飞跃。
  晁楣先生曾经在一文中说过这样的意思:人生的成功必然具备着三个条件:天资、机遇、勤奋。天资是上苍赋予的,不能由个人选择。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只有勤奋是靠自己掌握的。北大荒的版画作者们来源于基层,具有吃苦耐劳的勤奋精神。那时的版画创作班十几年来人流不断,即使是春节期间,也有很多作者为了争取更多的创作时间,放弃回家过节的机会。我曾有幸在创作班度过了两个春节,看到郝伯义先生春节不休息,到创作室拓印版画,辅导作者,这种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在此之后的春节中,我不仅带着年货回农场看望老人,也带着胶合板回家刻画。整个春节在创作的乐趣中度过。我这个人生活比较呆板、单调,没有什么嗜好,既不想从政,又不愿经商。我自认为我天资不是很高,但命运给予了我机遇,没有学历资本的我将创作视为生命,我愿将一生的精力与时光奉献给版画。北大荒版画历经50年而不衰为美术史上罕见,我认为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勤奋精神。
  1992年至1998年之间,我创作了以向日葵为主题的一系列作品,采用中国传统的写意手法,并吸取西方现代构成意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形式语言,十幅作品组成了《向日葵》系列,作品《余韵》《花幻》在全国版画展览中受到评委好评并获奖。1998年之后,我调入农垦总局美术创作室(现为北大荒版画院)从事专业版画创作。我的版画创作题材转向以北方高秆植物为主体的高粱、玉米组成的禾垛为表现对象,作品采用意象化的处理,象征性的表现,突破传统的三维空间,打破时空意识,甚至将物象分割重组,追求高反差的黑白对比及强烈的色彩对比,作品追求深沉、丰富、厚重、大气,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画面不再是传统的风景,也不是真实的还原植物的外貌特征,而是以丰收的禾垛为媒介,去感受秋天,表现人们对丰收的祈祷,对生态的关注以及对秋日的怀念与崇敬……作品反映出画家的思想世界,在主题与形式的表达上体现出特有的时代特点。代表作品有《双丰》、《沉吟深秋》、《天遂人意》、《天地高远》等。
  北大荒老中青三代画家,多年来的创作主题基本上是围绕着北大荒的人文地貌,工作与生活进行创作,强调艺术来源于生活,作品是以浓郁的北疆地域性特色为主体的创作模式。我的“传统文化结合于现代意识”的一组作品,从表现主题与形式语言上脱离了原北大荒以地域为特点的创作框架,作品取材于古文字、碑帖、器皿、仕女、山水等一系列具有东方传统文化为特征的图像,以其为媒介进行创作,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再挖掘,采用新的表现形式,以独特的视角,将传统文化与20世纪现代艺术相结合,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和内涵,这种探索与尝试,它的本质在于画家所处的创作视野相对更加广阔,黑土文化、传统文化并融入现代意识,使创作由黑土文化向更广阔的地域及空间转变并延伸。代表作品有《历史·瞬间》、《从象形到文字》、《感受经典》等。
  迈入21世纪、北大荒第三代画家的创作逐步走向成熟,他们的创作风格早已从群体的共性中挣脱出来,形成自己鲜明的艺术个性,其作品的主观性、意象性、装饰性、哲理性及当代性,在图式与观念上与早期的北大荒版画呈现对比,“新时期”的北大荒版画是北大荒版画历经半个世纪的传承、演变及发展。有学者认为,北大荒版画不是学院课堂上传授的版画,它是自然的、生活的、社会的,它朴实中的厚重;舒展中的大气;鲜活中的情感,成为当代版画中的“原生态”,它特有的精神气质将成为艺术作品中魅力之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