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迷惘的青春物语

作者:凤 群




  一、80后作家的来龙去脉
  
  与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出生的作家相比,80年代作家的早慧与奇想以及空灵而不着现实的文风,受到他们同龄人的追捧而在文坛迅速走红,并拥有大量的拥趸者。说到“80后”,就不得不提少年作家的文学跳板——上海《萌芽》杂志,它连续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成就了无数少年人的文学梦,也是催生80后作家的摇篮。然而“80后”一词,最早出现在一些网络诗歌论坛上,2001年才有人提出“80后作家”的概念。2002年9月,在“漆”、“扬子鳄”、“春树下”等网络论坛,一批80年代出生的诗人首先自我命名为“80后”。上世纪这个在诗歌论坛上产生的名词,后来在小说领域里得到延伸。80后作家韩寒的小说发行量动辄上百万,在今天的文坛不能不视为一个奇迹。不少出版商都从中看到了商机,出于商业目的考虑,他们抓住“80后作家”进行炒作。于是,“80后”一词迅速在各大媒体上广为传播。可以说“80后”的命名,一方面是受了“60后”或“70后”命名的影响,有自立山头的意义;另一方面则是商业炒作的产物。关于“80后”的命名,一些学者表示置疑,认为“80后作家”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命名暴力,既遮蔽了80后中沉默的写作者,也忽视了80后作家内部的差异。这批懵懂的少年突然闯入了文学的殿堂,他们的低龄早慧和人数规模远远地超越了以往的任何年代,而且呈现出来的写作状态是那样的五花八门,正是借助网络的便利性和网民的力量,先在网上聚集广泛的“人气”,迅速“走红”,然后转向纸质媒介。1995年前后,网络在中国兴起并以惊人的速度快速传播开来,改变了传统三大传播媒体(报刊、广播、电视)垄断的信息传播模式,成为“第四媒介”。网络这块区别于传统纸质媒介的未开垦的土地,一出现就使得一些更有实验精神的、非功利性写作的传播和交流成为可能。80后作家正是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步入青春期,用QQ和好友联络,发E-mail,博客上写日记,这些都已成为“80后”的时髦。他们甚至是在和网友聊天时就开始把玩文字的。这些无一不告诉我们,网络和“80后”青春写作息息相关。在众多人眼中,网络是一个工具平台,而在“80后”那里,网络已完全属于他们自我表述的一个自由空间。网络成为了“80后”的精神乐园。谁要想进入文学领域,只要会上网,会文字写作,会建立博客,无需按照传统的程序,去邮局寄稿,焦急等待杂志社的消息,便可以自由地发表作品。他们只需要对自己和读者负责,而不需要考虑是否能迎合编辑的口味。传播障碍消失了,文学门槛隐退了,道德的规范,观念的限制,文体的边界也随之松动,“80后”写作因此获得较传统纸介写作更大的自由度。文学写作开始发生革命化的转变。这种大众化的写作方式正悄悄地改写着传统文学写作的规则,也使这群早慧的“80后”们提前进入了作家行列。对于刚进入写作领域的青少年来讲,网络的自由性和宽容性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最佳挥洒笔墨的舞台,这个舞台具体就是网络论坛。如上文提到的“漆”“扬子鳄”“春树下”,还有“80后”论坛,“苹果树中文原创网”等,一些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等还为“80后”开设了专栏。出于共同的爱好和追求,众多文学爱好者在网络论坛集结。对他们而言,网络就是文本,网民读者就是最好的伯乐。
  80后作家的读者群体大都是他们的同龄人,几乎全是都市独生子女,父母的宠爱使这些孩子们拥有了较强的购买欲望与购买能力。过去我们的文学较少思考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的精神需求,在成人文学之外就只有成人创作的低幼儿童文学,少年读者群体这一块读物相应的缺失。少年们在厌倦了学校和家庭教育方式,同时对中学生指定的课外文学读物产生审美疲劳后,80后作家的青春文学出现,正好弥补了这样一个空缺。80后作家的文字写的就是写他们所想的,说的正是他们所想说的,它的出现,正好满足了同龄读者的阅读需求。80后作者与同龄读者的内心经验发生了共鸣——他们惺惺相惜,情感互相感应,精神得到沟通。这不仅符合青春期读者的消费心理,也与当下需求庞大的青春读物消费市场切合。正因为这些原因,80后作家的写作虽然稚嫩,却被一些精明的出版商一眼看中,把这些文字从网络源源不断搬进了印刷车间,由此催生了一个又一个80后作家。
  
  二、80后作家的文本特征
  
  尽管众多80后作家对这个创作群体命名已经认同,但由于写作水平的良莠不齐,也有人不同意这个命名。韩寒对此就极为反感“作为我本人,非常讨厌以年代划分作者,每个优秀作者都是个性鲜明的人,哪能分类。同一年生的就是一类,卖猪崽呢。难道1966年到1976年间生的人都叫‘文革类’?文革失败了,难道那批人就叫‘文革败类’?时代划分人,明显不科学。”韩寒无疑是80后作家的领军人物,也是该创作群体的偶像派写手。
  80后作家有偶像派和实力派之分,对这种划分,评论家张柠颇有微词:“他们刚刚浮出水面就开始相互撕咬了,他们将自己分为‘偶像派’和‘实力派’,像港台歌坛一样。”张柠的说法未免有点意气用事。平心而论,偶像派和实力派之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不管别人承认不承认,这已经得到了同龄读者的普遍认同,他们就是这样看待自己心目中的作家的。偶像派当中,有韩寒、张悦然、郭敬明等,个个是俊男靓女,他们的作品同他们的外型打扮一样,或叛逆或时尚,吸引了众多的同龄读者,在青春图书市场很有号召力,如韩寒作品印刷数量动辄上百万,可视为一个奇迹。但也不是所有80后作家都能做到的。偶像的因素绝对不能排除。偶像派作家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人们对80后作家的基本认识,他们是“80后”的主流。他们写作的内容,绝大多数属于青春题材,题材、风格、形式都具有强烈的时尚化色彩。他们的写作内容大多宣扬唯美主义和颓废主义的情调,主题多定位在当下青少年的“青春遭遇”。时尚,装酷,正是“80后”这一代人自己的青春体验,与其说他们是在书写青春文学,不如说他们沉浸于青春心事的表达,集中于青春疼痛的倾诉和抚慰上。情感是外露的、宣泄式的。正如将“80后”青春定义为“疼痛青春”的饶雪漫说的:“有点寂寞,有点痛,有点张扬,有点不知所措。有点需要安慰。那么,点开它,有点美。”在郭敬明的青春小说中,反复出现“忧伤”这个词。“疼痛”与“忧伤”相比,更能引起同龄读者的共鸣。“疼痛”是以忧伤为原材料,再加上时尚美感、自恋、撒娇等成分。如果说“忧伤”是倾诉于自己,那么“疼痛”则更倾向于展示给他人。当“疼痛”渴望他人的理解和慰藉,内心自白就成了一种需要,从而促成他们的写作行为。
  80后作家不追求作品的思想性,“我手写我心”,是典型的私人化写作。郭敬明就坦率地说过:“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作家,我只是认为自己是一个比较认真写字的人。我是想写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