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我的创作之路

作者:曾迎春




  多年前,只是为了表达和宣泄自己内心对世界的认识,我创作了一批美术作品,便受到了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和赞赏。从此,我选择了美术创作之路?熏并积极参与了国内外一些大型专业美术作品展览,同时加强了艺术理论的进修学习。创作了许多新的国画作品。现在回过头来审视,我发现在艺术创作上自己没有走太多弯路,当初本能的艺术思想和实践是一条非常正确的艺术之路。
  我曾这样总结:逆境造就了我的艺术,艰难给了我灵感,鄙视逼出了我的勇气。我想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和视角,去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因为既无必成的宗师,也无可循的派系,所以我是按心灵的真实创造,按创造的需要去汲取和尝试的。那时我就有一种很强烈的逆向思维心理,这就使画面更有了思想,技法也有了突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当时的美术评论家胡东放曾这样写道:“当署着曾迎春名字的一幅幅作品相继入眼时,我内心深处突然感到一种骤发的震动。那些优美、成熟、富于意境和哲理的画面,仿佛已向我提示了作者的形象:一位具有相当艺术造诣和人生阅历的中年人。但出人意外的是:她只是一位沉静的、年仅二十几岁年青姑娘。”
  专家珠子评价道:“古今中外画坛大手笔者,其画感人之处必然是大的东西打动人!这大‘东西’无非是鲜明的艺术风格,或整体气氛逼人,或构思超凡及构图不一般,造型概括力强又准,颜色震撼人心,表现手法新颖,这一切皆是击穿观者之心的子弹。我第一次看迎春的画,就深深地被打动了。看迎春的画就像看她的心,她的艺术不但具备了以上所述,而且意境更加细腻深刻,对人生的感悟引人深思。”
  近年来,我有幸走出家门,走入社会,走进大自然?熏我饱览和领略了世界各地、祖国各地的一些名胜古迹,风土人情,江海山野。我真是开阔了眼界,增强了自信。尤其在艺术上,经过再探索、再实践有了更新的认识和感悟:那就是还要继续到生活中去发现,抓住生活中最初的感动,真实地表达自已的心声。尽量摆脱传统的规范束缚,能够敢于大胆取舍;还要继续追求画面的情、意、境。一切技法都要为画面中的思想、画面中的艺术效果服务。
  有位学者对我的作品这样写道:“曾迎春属于国内罕见的汇聚中西艺术精神的智性画家。每一幅画都是一种哲学式的发现。每一幅画都是一首无言的诗。她摄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又借鉴了西方绘画的某些表现形式,构思奇巧,寓意深刻,充满了惆怅、玄远、迷蒙与空灵的诗意。其深刻的洞察力、高度的概括力和非凡的艺术激情,其博观约取、举重若轻的风骨风怀,吸引了无数的鉴赏者、爱好者和收藏者,形成了一种事实上的‘新中国画’。曾迎春善于捕捉和撷取日常生活的简单意象,概括出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重大社会内容。耐人寻味,发人深思。部分画作则展示了艺术的纯粹与永恒,它拥有强烈的时代感。其创作动机和审美功力指向当代人最隐秘的内心。它是用心灵去发现和创造,而拒绝重蹈古人的旧辙。它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深处,传承其精神内涵。而对所谓‘技法’有所选择和取舍,它是献给当代人心灵的盛筵,而不是祭祀古代人亡魂的墓志。它揭示当代中国人复杂微妙的情感世界与精神实质,又呈现出能为世界所接受的鲜活样式。”其实,他真的是比较准确地读懂了我在画面里所努力追求的,所要表达的精神实质和内涵。
  著名美术评论家陈传席先生对我的作品评价道:“民族的,时代的,个人的,曾迎春都做到了……曾迎春的画真乃无声之诗也。”孟春先生道:“迎春的画,集现实与浪漫于一体,风格与性情相辉映;意境与生活互动,形式与内容相融。时而细微之处见真情,时而恢弘气势览无遗。鸡虫鸟兽皆入画、风花雪月皆有情。既贴近生活,又超越现实。粗看粗犷,细看细腻,初看乍惊,深看感叹。应当说曾迎春是画坛不可多得的艺术才女。” 著名女画家王迎春老师说:“ 曾迎春的画从表现形式、技巧、艺术构思都有独特的一面,题材完全是从生活中来,而不是从前人传统的、别人搞过的、市场社会需要的或吉祥如意的题材;而是发自内心的、亲身体验的、真情实感地流露,这一点是非常珍贵的,是非常有价值的。”木钰女士写道:“看女画家曾迎春的画作,就仿佛能听见一个人在默默地诉说自己不凡的故事,也像在一个偏僻的森林里欣赏优雅的钢琴曲。加上她为每一幅作品精心配上的古韵命题,和谐而生动,画作把时尚与古典融为一体,意蕴悠长。”著名美术理论家孙克先生说:“女画家曾迎春在当代画坛中是很有特色的一位,她能敏锐地看到生活和大自然中的某些现象,并能将其提炼升华为引人深思的作品。她有些画突破了前人惯有的方式、面貌和形式表现符号,很有创造性。曾迎春不但在女画家当中是出类拔萃的,在男画家中也是不可多得的。”这些艺术大家和学者的鼓励、肯定和理解,更增强了我沿着自己的艺术道路坚定走下去的决心和信心。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